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友人南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友人南歸》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送友人南歸》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人運用了借景抒情、典故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以及希望友人回家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後,特招孟浩然任荊州從事。孟浩然雖然渴望入仕,但已年近五十,再加上對官僚生活的不適應,江南的暮春時節,孟浩然辭職告老還鄉,王維故寫下此詩送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友人南歸》[1]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送友人南歸》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詞句注釋

①三江:指流經岳陽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②郢(yǐng)城:春秋時楚國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帶。

③鄖(yún)國:春秋時位於楚國附近的小國。

④秀:莊稼開花。

⑤菰(gū)米: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一稱「雕胡米」。

⑥懸知:遙知。倚門望:戰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其母說: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歸來。這裡用此典提醒友人應知家人盼其回歸。

⑦老萊(lái)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這裡用此典告知遊子應早日歸家孝敬雙親。

白話譯文

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

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郢地。

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穫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

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遠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作品鑑賞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想到萬里春盡、鴻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故鄉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容,以送歸為構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

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着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闊大。

頸聯寫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穫,通過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尾聯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綜觀全詩,既未明言送別之事,又無送別場景的刻意描繪,更無送別詩中所常見的諸如思念、憂傷、淒涼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出現。然而,詩人在送別時的複雜心緒——理解、擔憂、傷感、勸勉等還是隱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細心尋繹,便不難發現它。最後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寫詩人,一寫友人,活脫脫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名家點評

明代學者劉雲王摩詰詩評》:「孤客郢城歸」,盡謝點染,情思蕭然。

  1. 《送友人南歸》 詩詞古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