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別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過於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暗含別離之意,其表述嚴謹,對仗工整;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由實轉虛;頸聯筆峰突起,高度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同時繼續勸勉、叮囑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原文

王勃〔唐代〕

城闕輔三秦,風煙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三秦之地護衛着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着蜀川。

和你離別心中懷着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

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着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簡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別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過於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暗含別離之意,其表述嚴謹,對仗工整;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由實轉虛;頸聯筆峰突起,高度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同時繼續勸勉、叮囑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全詩結構跌宕,氣韻流暢,意境曠達,雖篇幅極短,卻開合頓挫,風光無限,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