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名遂身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名遂身退和功成身退

名遂身退同功成身退意思相近,漢語成語,拼音是gōng chéng shēn tuì,意思是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出自《老子》。 中文名 功成身退拼   音gōng chéng shēn tuì注   音ㄍㄨㄙ ㄔㄥˊ ㄕㄣ ㄊㄨㄟˋ出   處《老子》釋   義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用法 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先秦·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 [2]

示例

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入虎穴焚島巢,則主濟樓船之水軍也!(袁可立)功成身退,日與父老歡飲。」郁雯《李清照》:「蔡京這個左僕射更是難處,還是以『功成身退』為佳。」

成語辨析

近義詞 功遂身退、急流勇退。[3]

成語典故

故事一:春秋末越國國君勾踐(前497—前465)在位。又名菼執。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 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496年,勾踐即位後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傳說范蠡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致富。

故事二:公元前473年,在范蠡文種的幫助下,勾踐臥薪嘗膽,終於滅掉了吳國。滅掉吳國後,勾踐揮師北上,與眾諸侯會盟於徐州,勾踐當了霸主。 自徐州返回後,勾踐擺宴祝賀,群臣歡歌笑語,十分高興。此時,只有勾踐一人面無喜色,范蠡看到後嘆道:「越王不想將功勞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測。」第二天,范蠡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你如不答應就要加罪於你。」范蠡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於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乘船離去,始終未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出走之後,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上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勾踐長着長長的脖子,嘴尖像鳥嘴一樣,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我已經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殺身之禍,望你接到信後,儘快行動。文種接到信後,就稱病不朝。 越王左右嫉恨文種的人向勾踐進讒言道:「文種自認為功高蓋世,現在大王不封賞他,他心中不滿,所以不上朝。」勾踐了解文種的才幹,覺得吳國已滅,他對自己已經無用,更害怕文種有朝一日作亂,無人能制,現聽群臣這麼說,就有了殺文種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種家中探病,隨手解下寶劍,放在文種床邊,對他說:「你教我七條計謀,我用了三條就已滅吳,剩下的四條你幫我到地下去告訴先王如何?」說完就走了,文種把寶劍拿過來一看,正是當年吳王賜令伍子胥自殺的寶劍,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於是仰天長嘆道:「我不聽范蠡的話,今日終被越王所殺,我真後悔呀!」說完拔劍自刎而死。 [4]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