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術》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第六卷。

《郁離子》是寓言體散文故事集,在中國思想史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元末亂世,劉伯溫隱居青田,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創作了《郁離子》。「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1]。《郁離子》包羅萬象,囊括古今,闡明了劉伯溫的政治理想、哲學觀點、處世態度和治世的謀略等。劉伯溫認為,如果按照書中的正確主張去做,就一定能達到文明之治的目標。

原文

艾大夫曰:「民不可使佚也,民佚則不可使也。故恆有事以勤之,則易治矣。」郁離子曰:「是術也,非先王之道也。先王之使民也,義而公,時而度,同其欲,不隱其情,故民之從之也,如手足之從心,而奚恃於術乎?今子之民知畏而不知慕,知免而不知競,而子之所用者無非掊克之吏,所行者無非朝四暮三之術也。子以為人不知之,而不知人皆知之也。故子以是施諸民,民亦以是應諸子,上下之情交隱矣。子徒見其貌之台,而不知其中之離也;見其外,而不察其心者也。故自喜以是為得計,而不思惡勞欲逸,人志所同。是故先王之養民也,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惡。今子反之,庸非罔乎?上罔下則不親;下罔上則不孫,不孫不親,亂之蘊也。《詩》:『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子為司直,乃不循先王之舊章而以罔教,仆實不敢與聞。」大夫雖慚,弗能改也。

註解

① 佚(yi):能「逸」安閒。

② 掊(pou)克:聚斂貪狠,也指聚斂貪狠的人。

③ 孫(xun):通「遜」,恭順。

④ 司直:官名,漢武帝元狩五年置,幫助丞相檢舉不法,位在司隸校尉上。

譯文

艾大夫說:「民不可使安閒,民安閒了就不可驅使了。所以常常有事使得他們勤勞,就容易管理了。」郁離子說:「這種手段,並不是先王的方法啊。先王使用民,靠的是仁義和公正。適時和適度,和他們欲望。不隱蔽他的內情,所以百姓服從他,就像手足服從心一樣,而何以依靠手腕呢?如今你的百姓只知害怕,而不知道敬慕,只知道逃避而不知道競爭,而你所使用的那些人無非是些聚斂貪狠的官吏,所施行的無非是朝四暮三的那一套手段啊。你認為人不知道的,卻不知人們都知道。所以你手段對待百姓,百姓也用這樣辦法應付你,上下的內情就互相隱瞞了。你只見那外貌的融合,卻不內心的分離;只見他們的外表,卻不能體察他們的內心的想法。所以沾沾自喜。自以為得計,而不考慮厭惡勞動,想要安閒是人們的共同心理。所以先王用的是養民的方法,聚積他們所要求的,而不施給他們所厭惡的。如今你反其道而行之,豈不是欺騙百姓嗎?上欺下,就不親近;下欺上,就不恭順,不恭順不新近,禍亂就積聚起來了。《詩經》上說:『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你身為司直官,卻不遵循先王的老章法,而用欺騙的手段說教,我實在是不敢聽命。」艾大夫聽了雖然慚愧,但卻不能改正。

評語

治民之道在於仁義公正,注意適時適度,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假如一味靠欺騙來愚弄百姓,靠手腕來驅使百姓,只能離心離德,貌合神離,置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

作品評價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得莊子精髓[2]。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視頻

道術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