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 - 哲學用詞

道 - 哲學用詞

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亘古不變。其始無名,不知誰之子,"老子"強名曰:"道"。

道教則認為道就是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大道的本體(道體),"先天一炁"是大道作用(道用)。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老君"不知有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道體)……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太上老君)。……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先天一炁)。

《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道體),無為無形(道用),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道

外文名稱; Dao

提出; 《道德經》

定義; 哲學名詞

簡介; 宇宙生成論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誰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太上老君,大道之主宰,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源,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

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

"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着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因之道"的反映論。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現了道家的宇宙論思想。從而演化出具有強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說、混天說。

我國古代討論宇宙結構的三大學派-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中,只有宣夜說以鮮明的立場闡述了宇宙的無限性,但是由於儒家的阻撓,這個學說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在新道家的哲學基礎方面,早在抗戰時期,金岳霖就在《論道》等書中,將原始道家所創發的概念,如無極太極、動靜、無有、混沌等範疇組成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全新地改變了傳統形上道論的內涵和面貌。無論其開拓性和嚴密性,都遠超過同時代其它的新道家和新儒家。

宣夜說是我國歷史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與渾天說、蓋天說的西方古代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將天體看作一個堅硬的球殼部不同,宣夜說認為大道演化的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着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決定的,絕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本輪來束縛它們。宣夜說打破了固體天球的觀念,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進一步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恆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的。這些看法與現代天文學的結論有着驚人的相似,這是非常難得的。此說相傳出自殷商。

《長廬子》認為日月星辰也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列子天瑞》雲:"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人們熟知的道家成語故事"杞人憂天"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據《列子·天瑞》篇記載,有位杞國人聽說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飄浮的,便"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勸杞人的人,提出了"日月星辰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即不但天空充滿氣體,連日月星辰也是氣體,只不過是發光的氣體。後來的宣夜說學者還提出地體會壞,天地也會壞,但是用不着擔憂。可知宣夜說認為地球本身與日月星辰一樣,都是太空中的天體。

戰國時期的《莊子·逍遙遊》論述得比較有代表性:"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有至極邪?"即天空中的深青色,難道是其真正的顏色嗎?它的廣闊遙遠難道沒有極限嗎?用提問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宇宙無限的認知。莊子還用湯與棘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宇宙無限的認定:"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即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沒有極限之外還是沒有極限。

戰國時代的宋鈃、尹文學派也是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或"精氣"構成的,如《管子·內業》所說:"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於屺。"即宇宙萬物的本原為"氣"。陰氣陽氣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穀,在天為日月星辰。陰氣陽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稱之為鬼神;懂得陰氣陽氣運行規律的人,稱之為聖人。氣有時光輝照耀,好象升騰在天;有時隱而不現,好象沒入深淵;有時滋潤柔和,好象潛伏入海;有時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宣夜說認為,氣無處不在,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體自身,都漂浮在氣中。

我們從《黃帝內經》中也可以看到宣夜說的某些思想痕跡。例如,《六微旨大論篇》雲:"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這裡對天的看法,比作"迎浮雲視深淵",又說是"莫知其極"。這些說法與郝萌所傳的宣夜說頗相近。又如《五運行大論篇》載:黃帝問:地是最下的嗎?岐伯說:地只是在人的下面,在太虛的中間。黃帝又問:太虛是空的,地是怎麼停在中間的呢?岐伯說:'"大氣舉之也。"〔'太虛充滿大氣甲大地浮在其中,可想而知,日月星也只能飄浮在其中。這種觀點與宣夜說觀點相一致。

《晉書·天文志》記載了:"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郄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鎮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即天沒有形質,仰頭觀望,又高又遠沒有極限,眼睛艨瞀而無法看清楚,故天蒼蒼。比如向四圍遠望之黃山而全都是青色,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都是黑色,青非真色,而黑也沒有實體。日月眾星,自然浮生在虛空之中,其運行其留止全都須氣來維繫。所以七曜或者流逝或止住,或者順行或者逆行,伏藏與顯現沒有常規,進與退不走相同的路徑,是因為沒有根系,所以各不一樣。北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眾星向西隱沒。攝提、鎮星全都向東運行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緩與迅疾任隨其性,其沒有根系明顯地可以知道。如果被綴附於天體,則不能夠如此。也就是說,浮游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其行其止全都由氣統攝着。如果綴附在天殼上,則不能如此遊動。《晉書·天文志》還記載了東晉虞喜《安天論》所說:"言天體者三家,渾、蓋之術具存,而宣夜之法絕滅,有意續之而未遑也。"即論述天體的有三家,渾、蓋之學術都存在,而宣夜學說卻絕滅了,有心補遺接續這一學說卻沒有閒暇做到。虞喜還說:"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故曰宣夜。"宣,是明;夜,是幽。幽明之數,其學術兼而有之,故稱"宣夜"。楊泉在《物理論》中進一步指出:"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還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雖然宣夜說是一種十分先進的宇宙學說,但沒有數學模型,實用價值不大。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宇宙模型,一種是蓋天說,一種是混天說。道家屬於混天說,儒家屬於蓋天說。而"蓋天說"就是天圓地方,所以所有的皇宮都按照這種結構來建造的。《靈憲》認為,大道演化的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干,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有了道干以後,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地配合,產生萬物。這一階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實。《靈憲》把宇宙演化三階段稱之為道根、道干、道實。在解釋有渾沌不分的太素氣時引了《道德經》里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些都說明了《靈憲》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淵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學。

總之,張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認為宇宙並非生來就是如此,而是有個產生和演化的過程。張衡所代表的思想傳統與西方古代認為宇宙結構亘古不變的思想傳統大異其趣,卻和現代宇宙演化學說的精神有所相通。

解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文載自於老子另一著作《清靜經》。

【註譯】 老君曰:老,乾陽也;君,性王也,曰,說談也。

"大道無形":"大"為無外,"道"為至善,"無"是無極,"形"是蹤跡。夫"大道",本鴻蒙未判之元氣,有何形質之見焉?

"生育天地":"生"為生化,"育"為含養,"天"為陽氣,"地"為陰氣。

"大道無情":"道"本屬先天,無聲無臭;"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以無情化大愛,無情是無為之道也。

"運行日月":"運"是旋轉,"行"為周流,"日"為金烏,"月"為玉兔。日屬離卦,則有寒暑之來往。月屬坎卦,則有消長之盈虧。在人為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大道無名":"名"是名目。先天大道,無形無象,有何名字,強名曰道。

"長養萬物":"長"為長生,"養"為養育,"萬物"泛指一切事物

道與意識

"道"是推動宇宙運行最根本的規律,是"天"的意識,它不受時空的限制。

意識分為意和識,意就是思考,就是基於概念達成目的的過程,識就是感受,就是詮釋概念的過程。

當我們去思考"道"時,它從一個巨巢中生生不息,於是萬物生,當我們去感受它時,天人合,於是萬物靜。

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無時無處不在,它超越時空,即在變又不變,若一定有規律則"大道至簡"

人腦是小宇宙,人有意識,而天也有意識,意識並非物,天的意識和人的意識沒有分別,都從於道,人的意識和天的意識是糾纏在一起的,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有天的烙印,你的命運同樣也不全由你掌握。[1]

參考文獻

  1. 道 - 哲學用詞 , 在線漢語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