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眾
圖片來自36O

鄭眾 鄭眾(? - 114年) ,東漢宦官字季產,南陽(今河南魯山東南)人。為人謹敏,有心機。漢明帝永平年中,初給事太子家。漢章帝時以小黃門遷中常侍。漢和帝時加位鈎盾令,以不附外戚而得寵信。永元四年(92年)參與謀誅滅外戚竇憲及其黨羽,以功升太長秋,後封剿鄉侯,食邑先後增至一千八百戶。和帝很信任他,常與議事,東漢宦官弄權干政自此起。而宦官養子世襲爵位,也是鄭眾開的先例。

個人簡介

漢章帝時,鄭眾以小黃門遷中常侍。漢和帝時加位鈎盾令(皇家花園管理員),鄭眾不依附外戚,一心王室,而得到和帝寵信。元和三年(91年),竇憲大破匈奴後,權傾朝野,遂陰圖篡弒。永元四年(92年),和帝得知竇憲陰謀,與鄭眾合謀殺竇憲,適逢竇憲和鄧疊班師回京,和帝下詔大鴻臚持節到郊外迎接,賞賜將士。竇憲進城之後,和帝親自來到北宮,命將屯衛南、北宮,逮捕鄧疊、鄧磊等人,下獄誅死。並廢竇憲大將軍之位,改封為冠軍侯,並在到竇憲邑地時,將他賜死。

竇憲死,東漢歷史上的第一個外戚專權時代至此結束。鄭眾因首功,升任大長秋,封剿鄉侯,把持朝政。鄭眾「一心王室,不事豪黨」頗得和帝信任,但也是他開啟了宦官專權,同時他也是第一個收養子的宦官。

公元107年,司空周章因為宦官鄭眾和蔡倫干政,鄧太后又立安帝劉祜而不立和帝子劉勝,而欲發動政變,另立劉勝為皇帝。但事機不密,周章自殺。

鄭眾在元初元年死去,養子鄭閎承襲爵位。鄭閎死後,其子鄭安承襲爵位。後來封國不再存在。漢桓帝在延熹二年,繼續封鄭眾的曾孫鄭石讎為關內侯。

經學家鄭眾

  鄭眾,字仲師,官大司農,故又曰鄭司農。因其曾官大司農,故稱。後亦用以稱譽博學的人。又稱先鄭,以別於後漢鄭玄,又稱鄭司農,以別於宦官鄭眾 ,河南開封(今開封南)人。明帝時為給事中,章帝時為大司農,以清正稱。從父受《左氏春秋》,作《春秋難記條例》,兼通《易》、《詩》。

在職邊陲

漢明帝永平初年,鄭眾獲司空府辟命,以通曉經典任給事中。後來遷任越騎司馬,並留任給事中。永平七年(64年),北匈奴汗國單于派使者要求和親,明帝於是在次年命鄭眾持節出使北匈奴。鄭眾到北匈奴後,匈奴人要求鄭眾向單于下拜,但鄭眾不肯。單于因而大怒,將他軟禁,並不給他食物,意圖這樣逼鄭眾屈服。但鄭眾拔劍發誓,寧死不屈,單于恐怕真的逼死鄭眾才不再威逼,更派使者隨同鄭眾回洛陽。

當時南匈奴汗國須卜骨都侯等人知道東漢與北匈奴有使者往來,心生仇怨,打算叛漢,於是派遺密使到北匈奴,要他們出兵支援。當時鄭眾正出使,懷疑有事發生,於是等候,果然遇到須卜派遣的密使。鄭眾回國後建議朝廷置大將防止南北匈奴互相聯絡。朝廷最終設立度遼營,置度遼將軍一職,屯駐五原曼柏。

鄭眾回國後,朝廷又議論是否應該再派使者出使北匈奴,鄭眾上書反對,認為北匈奴的意圖是要分化南匈奴,阻止西域各國向東漢靠攏,更令北匈奴等北方諸國更不肯向東漢臣服;又認為若果沒有新設的度遼將軍威懾,此舉勢必令內遷的南匈奴作亂,對邊疆影響甚大。但明帝堅持,並再從鄭眾出使,鄭眾又以曾被北匈奴單于以武力強逼下拜,此行若最終匈奴成功逼令他下拜,這會有損東漢國威。但明帝不聽,鄭眾不得已要出發,但在路上仍接連上書爭辯。明帝最終下詔嚴厲責備鄭眾,並追還他再交付廷尉治罪。但鄭眾當時因遇到大赦而獲赦歸家。

捲入宮廷鬥爭

公元88 年,漢章帝劉炟暴病身亡。尚在孩提中的劉肇,十歲登基做了皇帝,是為漢和帝。因其年幼無力處理朝政,竇太后便乘機臨朝稱制,開始啟用竇氏的親戚。從此,竇氏一門「寵貴日盛」,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官居侍中「內干機密、出宣諾命」, 「威權震朝廷」。

竇氏在朝中為所欲為,任意誅戮和欺負大臣,就連皇室宗親,他們也不放在眼裡。外戚權勢的飛速膨脹,不僅使皇權旁落,同時還嚴重地威脅着皇室的安危。作為皇室宗族權益的代表者——皇帝,也不甘心任人擺布,他想奪回失去的權力,但朝中內外各個重要部門都被外威把持着,他欲動不能,就只好依靠每日侍從在自己身邊的宦官,來剷除外戚的勢力。在這種形勢下,宦官鄭眾便無情地被推到了宦官與外戚鬥爭的旋渦之中。

計破竇氏政權

漢和帝即位以後,鄭眾加位鈎盾令,兼管皇室池榭苑囿。當和帝在位幾年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也深感竇氏專權,後患無窮,他想除掉竇氏,恢復皇帝的權力。可是無奈內外大臣,多是竇氏爪牙,大臣中只有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鴻,平時不肯依附竇氏。他想召任隗、丁鴻人宮,商議誅滅竇氏的計劃,又擔心惹人注目,被竇氏耳目發現,後果將不堪設想。想來想去,他想到了鄭眾。

鄭眾入宮多年,一直忠於皇帝,且他平時隨侍宮中,與他商量。不會引人注意。想到這裡,和帝便將鄭眾召到身邊,摒退左右侍從,悄悄地對着鄭眾的耳朵,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鄭眾聽後,馬上贊同說:「陛下聖明,竇氏一門,惡貫滿盈,早該誅滅,只是竇氏黨羽枝蔓,而竇憲現在又擁兵在外,處理此事,必須慎之又慎!以我之見,陛下宜先下詔書,以召竇憲回京輔政為名,將、其騙入京師,然後伺機掩殺,這樣便可萬無一失。」和帝聽後,連聲稱「妙」,並依鄭眾之言,召竇憲回京。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