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郤缺 | |
---|---|
姓 | 姬 |
氏 | 郤 |
名 | 缺 |
諡號 | 成 |
國家 | 魯國 |
官位 | 晉國中軍將 |
逝世日期 | 前597年 |
父 | 郤芮 |
子女 | 郤克 |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東周時晉國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莊一帶)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東北),又稱冀缺(這也是"冀"姓的來歷)。 生年不詳,卒年約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時期(前636-前600年)。
基本信息 本名 郤缺
別稱 郤成子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出生地 晉國冀
去世時間
晉景公三年
官職 晉成公六年為中軍元帥
政治主張 政治上主張德治
性格特點 穩健
人物簡介
郤缺之父郤芮在晉惠公時為大夫,因反對晉文公歸國而被殺。晉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於冀野。
一次,晉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經冀野,看見郤缺在田裡鋤草,其妻送飯到田間,二人相敬如賓,很受感動。胥臣回去以後,對晉文公說,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為他父親有罪就摒棄他,應該充分利用他的德才為晉國服務。由於胥臣的極力推薦,晉文公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晉襄公元年(前627年),晉與狄戰於箕(今山西蒲縣東北),郤缺擒獲白狄的首領,使人們認識到他的軍事才幹。戰後,襄公特別賞賜了胥臣舉薦郤缺的功績,同時任命郤缺為卿,參與國政。
此後,郤缺在晉國的地位日漸重要。晉靈公六年(前615年),任上軍主將。九年,兼帥上下兩軍伐蔡,使其訂城下之盟。晉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軍元帥,掌晉國大政。[1]
政治主張
郤缺在政治上主張德治。他與趙盾論晉國作為霸主所應貫徹的政治路線,就表明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晉國既為諸侯的盟主,自身要"務德",對各諸侯國要"示德"。不過,他的觀點與後來儒家的德治主張並不相同。他認為,霸主之德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威與惠。諸侯國不服從霸主,必須武力討伐,示之以威,諸侯國服從霸主,則應多方懷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由比可以看出,郤缺是十分成熟的政治家,他的這種政治思想,後來法家用"刑賞二柄"來表述,秦漢以來的封建政治家用"恩威並施"來表述,都是同樣的內涵。
郤缺從政多年,歷事數君,未見失誤,是晉國史上少有的穩健的政治家。[2]
其父是晉惠公的謀主郤芮,因隨父食邑於冀(今山西稷山),故又稱冀缺。
晉文公繼位,殺死了郤芮,郤缺淪為平民,夫耕妻餉,相敬如賓。胥臣看郤缺有品德,向晉文公推薦。郤缺成為下軍大夫。晉襄公時,參與對白狄作戰,俘獲其首領。晉靈公時,趙盾成為正卿,郤缺成為趙盾的心腹。趙盾死後,郤缺繼承中軍將的位置,重得冀封,輔佐晉成公、晉景公。他在邲之戰之前去世,諡號成,又稱郤成子,荀林父繼承正卿之位。其子郤克後來也成為正卿。
前任: 趙盾 |
春秋晉國正卿 前601年—前597年 |
繼任: 荀林父 |
參考文獻
-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