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餵貓人(潘耀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都市餵貓人》是中國當代作家潘耀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都市餵貓人
這些年來,都市人的鄰里關係日趨冷淡,但人與動物的感情卻日趨加深。現今,貓兒狗兒鴻運當頭,且不說它們在百姓家中備受寵愛,即便那些不幸流浪街頭的,也得到特別的關注和呵護。稍有留意你會發現,市井小區深處的石階上,常擺有若干碗盤器皿,其中不乏雞鴨魚肉,花色品種勝於早年供桌上的祭品,這可都是志願餵貓人的傑作。真箇是,天下太平歌舞昇平,就連原本是天敵的貓鼠,也化解了世仇和平共處了。貓們再也不必為生計熬夜捉鼠,悠悠然坐享葷素美味,這等待遇甚至也令世人羨慕。都市這般風景,餵貓人功不可沒。
據觀察發現,都市餵貓人大致分為三個級別:初級的是路遇流浪貓犬突發憐憫,就搞點食物餵之略表心意,這不過是臨時業餘的性質;中級的則是經常性的善舉,一得空閒便走街串巷四處施捨,餵貓基本上成為第二職業;最高級別的餵貓人,特點是風雨無阻每日必出勤伺候,貓的伙食是特製專供,並熟悉貓的性情及其健康狀況,不辭辛苦任勞任怨護理到位。
我的夫人也是都市眾多餵貓人之一,水平大概應屬於中級職稱,雖然不比高級別的專業,但也有近十年的資歷了。其實她與流浪貓結緣還有一段故事,說起來與本人還有一定的干係。記得大約是十年前的冬,一個風雪交加寒冷的夜,我的夫人懷抱一個巴掌大的小貓仔,一臉憐惜急匆匆趕回家來,當時小傢伙皮包骨渾身污垢,周身抽搐奄奄一息,說是馬路邊撿來的。後經餵奶餵藥百般呵護,小貓咪終於活了下來。雖然不是什麼高貴品種,但黃黃的毛髮長長的尾巴,一雙晶瑩的圓眼睛惹人喜愛,從此就成了家中的另類寶貝,由於該貓天資聰穎善於賣萌,故其地位日益提升。
貓屬於外來物種,最早在古埃及神靈般存在,大約隋唐後引進中國,大概是因有捕捉老鼠的功能,特別適合農耕民族的需求。貓的氣質優雅形象高貴,深得達官貴人的喜愛,於是有幸進人深宅大院,變身太太小姐的寵物。聰明乖巧的貓不似狗愚忠,貧寒人家是養不住的,所以貓兒就被扣上了「嫌貧愛富」帽子,歷來褒貶不一。我個人對貓狗的態度較為中性,雖然也喜愛但不願豢養,總認為家養如同籠中困鳥,雖然說是宅中避風遮雨,但囚禁了動物的自由天性,甚至也剝奪了自由戀愛的權利,很難說動物都心甘情願被圈養。因觀念不同,就放鬆了對我家貓咪的看管。有一年春,妻去上海兒子家小住,誰想家貓正值發情時節,整日爬上窗欞上左顧右盼,忘情尋覓同類蹤影而不思茶飯。我不忍其失魂落魄的樣子,就私自決定放它一馬,大開門戶遂其所願。
誰承想因此鑄成大錯,我家的這隻嬌慣的貓雖為雄性,但缺乏戶外生存的野性,情場上不敵貓中群雄,可憐憐敗下陣來,遍體鱗傷悻悻而歸,自此大病不起形容憔悴。夫人返青後帶它四處求醫,結果不治還是一命嗚呼。我自然罪不可恕,夫人強令我借了鐵鍬一張,並驅車繞着青島浮山前後,尋一朝南的風水寶地,挖坑仔細掩埋方才了結。為避免悲劇重演,從此決定不敢再收養貓狗之類。
也許是贖罪情結或者是痴心不改,於是乎,改餵流浪之貓就成了夫人的選項。自此家中的殘羹剩飯,飯店打包的魚肉塞滿冰箱,還網購了各種貓糧狗食,以備不時之需。每日晚飯後就出門伺候貓去了,若是老天颳風下雨,就見她心神不定,說是擔心貓狗傷風感冒;如果哪天餵貓歸來心情不好,那一定是貓或狗出了什麼狀況;而且還與其她餵貓的同行交了朋友,經常交換護理心得,劃分各自餵養轄地;偶爾出外旅遊則請同行代管,身在他鄉還電話問詢貓兒安康,如此牽掛真貓痴也!直到有一天,我在中山公園散步時,遇到一位資深餵貓人,才發現我家和鄰家等餵貓人,與之相比不過是小兒科水平。
幾年前,有一個深秋的夜晚散步公園,秋風蕭瑟華燈初上,有人在園中翩翩起舞,有人在長廊上放聲歌唱,垂釣者湖邊甩杆,健身者舞劍弄槍,夜的公園就熱鬧起來。我沿着櫻花路由上向下漫步,道路東邊的樹林幽靜處,突然灌木叢中有一陣躁動,就看到一群貓狗探頭探腦,一個個情緒激動,眼睛發光注視着路的下方,原來是動物們聽到了熟悉的聲音,隨着一陣小拖車吱吱聲響,一位老者拉着一輛小車緩緩而來,車子時常見的兩輪小拖車,但顯然經過精心改裝,車有幾層隔斷滿載貓狗食品和湯水,看着架勢這應該是一位資深餵貓人了。
仔細端詳,見來者中等身材略顯瘦弱,一頭銀髮但面容紅潤,眼神溫和舉止斯文,白衣黑褲樸素整潔,像是一位知識型的老太太。貓狗們遠遠見到她興奮異常,有一隻大膽的,竟然衝過來搖着尾巴迎接,老人便露出一絲微笑,揮揮手示意到前方去,這性急的貓兒似通人性,心領神會就乖乖隨她前行。來到一棵粗壯的櫻花樹下,老人從車兜取出一馬扎坐下,旋即就被十幾隻貓兒包圍,貓群就沸騰起來了,黑眼睛、黃眼睛還有藍眼睛的,統統將尾巴高高豎起,輕盈優雅地晃動着,像是揮舞歡迎的彩棒,場面熱烈情景動人。老人家輕聲呼喚着大黑,小黃等貓的愛稱,聲調柔和親切猶如呼兒喚孫;然後有條不紊的將一盒盒貓食擺放,有的打開盒蓋還冒熱氣,散發出肉香和魚香味,貓們也不客氣,開始大塊朵頤,豐盛的野餐就此開宴。有幾隻流浪小狗在周邊徘徊,可能是不敢侵入貓的領地,老人家便起身把一盒肉骨放到另一端,狗兒門便一擁而上啃了起來,這個寒冷的秋夜便溫馨了。
水足飯飽的流浪者們,親熱地便圍着老太轉圈,用毛茸茸腦袋在老人身上蹭來蹭去,尾巴蜿蜒如同小蛇盤旋,輕柔彎曲纏繞餵貓人的臂膀,老人便伸出手來撫摸它們,有貓兒便索性撲入懷中,很像是小孩兒撒嬌爭寵。這時她抱起一隻小白貓,口中「雪兒、雪兒」的輕聲叫着,仔細查看裹着繃帶的前腿,然後取出藥膏重新紗布包紮,口中念念有詞:雪兒乖乖不疼不疼…,這名叫雪兒的阿貓,喵喵喵叫着回應順從配合,看來這是一隻受了傷的貓。有人說貓的尾巴情感蘊含豐富,老人家可以根據尾巴彎曲形態,揣摩出貓的喜怒哀樂,根據貓的叫聲猜出它們的需求,這應該是心靈的溝通,是博愛善良者的特有功能。我在一旁駐足良久,老太太視而不見,應該是身心完全沉浸在貓的世界。我出於好奇,原本是想搭訕幾句的,見慈祥老人專注狀態自然不便打擾,欲言又止悄悄轉身而去。但還是有些懸念,心想老人家何許人也?為何竟對貓狗如此痴情。
後據知情人說,這老太是一位某研究所的離休幹部,家住臨近公園的一個小區,年近八十丈夫早已去世,膝下兩兒一女均在國外定居。她對異域生活不感興趣,無奈只好獨自留在國內。豐厚的退休待遇確保了衣食無憂,但精神層面還是有些孤寂。前些年還能讀書看報瀏覽電腦,並且熱衷公益慈善,雖然形單影隻,但生活還算充實,還熱心資助了好多貧困少年兒童。資助者有的踏入高等學府,也有的脫離困境成家立業。至今尚有感恩的,但也不過是在微信電話問候而已,後來大多是杳無音信了,甚至有的人還讓她寒心。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連親生都飄洋過海了,誰還能來伴她寂寞孤獨餘生?更無奈的是隨着視力退化,已經讀不了報章雜誌看不了手機電腦了,沒了文化氣息生活更加枯燥了。偶爾見街頭流浪的貓狗無助,就生出一些憐憫喂喂食兒,結果發現它們卻似乎更懂得感恩,也很是討白髮人的喜歡,搖着尾巴終日圍着她轉悠,像頑童調皮作態逗她快樂,還有的不離不棄隨她散步。於是,老人家索性在自家院門上,鑿開一個洞,任由流浪的動物自由出入,連那天上的小鳥兒也了來分享美食,然後棲息在窗前小樹上歌唱,小院就成了自然溫情的樂園。與動物們朝夕相處心情大好,此後老太太像着了魔,凡見街頭貓狗流浪必生憐憫,外出必帶一挎包備足食糧。聽有人說公園流浪的挺可憐的,就決定請人改造了一輛「快遞」小拖車,將公園中的貓狗也納入管理範疇。
本來遠在海外女兒為了表孝心,早已給老太太請了一保姆,可老人家卻偏要自己煮飯洗衣,反而把保姆當僱主伺候,領居們還誤以為是她農村的親戚本家。自從與貓狗結緣後,這可好了,保姆也就有了勞作的機會,一大早就拿着老太寫好的紙條,到早市上選購一大堆魚肉蔬菜。回來後,老太太帶上眼鏡仔細搭配,一部分是她們的三餐,其餘大部分烹製成貓糧狗食。據說貓兒除了喜歡魚蝦,雞肝更是最愛,於是基本上每日菜譜必備。從此入夜公園的櫻花大道上,總會聽到小車吱吱的聲響,還有一位白髮人風塵僕僕身影,幾年來風霜雨雪始終如一,成了公園夜的一道特別風景。
數年後,拉車的換成一位中年婦女,白髮老太則步履蹣跚跟在車後,只有老人呼喚聲音依舊委婉溫柔,貓兒狗兒依舊圍攏聚餐和諧如故。據說因耄耋老人身體日趨衰落,只有依靠她的保姆方可成行。再往後,大道上沒了小車獨特的聲響,也不見了餵貓老人孱弱的身影[1]
作者簡介
潘耀宗,山東青島人,大學學歷,曾為下鄉「知青」、鄉村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