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都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都德
都德
原文名 Alphonse Daudet
出生 1840年5月13日
中國香港
逝世 1897年12月14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說小作家
知名作品 《最後一課》《柏林之圍》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傑出的愛國作家。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說小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人物關係

糾錯



中文名 阿爾豐斯·都德 外文名 Alphonse Daudet 別 名 都德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普羅旺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 1897年12月14日 職 業 小說家 信 仰 基督教 代表作品 《小東西》《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柏林之圍》《最後一課》《磨坊文札》 性 別 男 譽 稱 「法國的狄更斯」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創作特點 ▪ 作品主題 ▪ 藝術特色

人物生平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裡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都德的父親是一個商人,母親對於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於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里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1855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於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 1857年他17歲時帶着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札》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磨坊書札》發表兩年後,都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出版。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數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被描寫得栩栩如生。

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併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後被選入初二語文課本第一課。 但是同時,《最後一課》並沒有有明顯偏袒法國之嫌而是真實的反映了真實情況,雖然在17世紀,阿爾薩斯長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並且說德語,法國是通過三十年戰爭中的侵略性行為掠奪來的,法國大革命以來阿爾薩斯人大多認同法國,並把德國視為侵略者。野蠻的普魯士在入侵法國過程中大量屠殺阿爾薩斯人,這些在歷史文獻上是公認的。本文中真實體現了德國的侵略行徑,揭露了德國野蠻屠殺的真相,突出了普魯士的野蠻形象。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芙》(《方妮》)(1884)、《不朽者》(1888)等。

== 创作特点 ==

作品主題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一個劇本和四個短篇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緻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裡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在農業、手工業文明的感傷回憶中與現代的巴黎故事裡,都德也在試圖去擺脫困苦和進行精神療救,並由此而構成了小說中宗教主題的基本內容。普法戰爭之前的作品是從宗教仁愛的人道主義思想出發,強調、突出了宗教的情感功能,虔誠、寬容、慈愛的神父或類似的人物(像馬丹神父),承擔了上帝的職責,為困惑、痛苦的人們提供安慰與幫助。儘管在一些作品中作者也曾流露出對宗教徒(如巴拉蓋爾神父)的某些疑惑與不信任,但這並不是主要的。早期的創作以農業文明為基本人文背景,沐浴着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而成長的都德,內心的宗教仁愛思想溫暖而懇切。讀者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品中拯救者的善良、真誠與寬容,像慈父一般,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設想,也是少年都德感傷情緒所需要的精神慰藉。 戰後的作品則淡化了宗教形象,在工業文明面前,物慾的刺激與膨脹帶來了更多的、更複雜的精神疾病,宗教拯救為各種方式的精神排解所代替。 [1] 藝術特色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鬱、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在作品中作家喜歡引用普羅旺斯的民諺、民謠,這既增加了小說的南方生活情味,也豐富了語言表現的形式。南方人的語言思維習慣讓都德竭盡所能地去進行比喻、比擬與誇張,把生活中彼此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事物和現象聯繫起來,凸現彼此間的對比處,使人物刻畫或場景描寫或主題設置機巧成趣,人們能在詼諧、幽默與不經意之中領悟到作者的深刻用意。像普羅旺斯人一樣,都德習慣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敘述故事、表現人物,有針對性地突出人物的某些或某方面的特徵。 [2]

參考資料 1. 絕望·拯救·回歸——試論都德小說中宗教主題的構成及其演變 陽根華 -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8年1期 2. 都德早期小說創作風格的地域性 陽根華,YANG Gen-hua -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年3期




中文名 阿爾豐斯·都德 外文名 Alphonse Daudet 別 名 都德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普羅旺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 1897年12月14日 職 業 小說家 信 仰 基督教 代表作品 《小東西》《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柏林之圍》《最後一課》《磨坊文札》 性 別 男 譽 稱 「法國的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