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配套資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配套資金是中國專有文化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配套資金是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中,用於補助或獎勵具體項目或解決具體問題,以便達到規劃目標的政府投入財政資金。配套資金可以作為政府財政支出,以由政府提供或參與資助,以促進各項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益項目的發展。它主要是把國家、地方政府和其他組織的大量資金用於政府項目的資助以及用於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的財政支出。

配套資金的「五種現象」

1、配套資金項目名目繁多。從中央到省、市以及縣上下達的各類建設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涉及陽光工資津貼配套、農村道路硬化、中心村建設、衛生院改造、學校危房改造、農田水利建設、光纖電視聯網、沼氣池建設、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殯葬改革、烤煙房建設等20多個方面,都需要鄉村配套相應資金。

2、配套資金比例不一。各類建設項目高的要求配套資金在50%以上,最低也要20%以上,平均在35%左右。

3、配套資金出資人單一。少數項目雖有要求農民投工投勞,實際上難以到位。最後,不論是否願意,所有的配套資金還是全部由鄉村兩級承擔。

4、配套資金項目完成時限統一。上級批覆的項目均被列入各級年度績效考評,由於項目正式批覆下達的時間一般又都在下半年,時間緊,任務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進度與質量的矛盾。有的項目完成情況還與爭取其他項目掛鈎,沒有按時完成的,爭取其他項目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5、配套資金的行為意願不一。有的是上級強制捆綁要求,沒有商量餘地,基層只有服從。有的是鄉村為完成某項上級要考評的工作,只好打腫臉充胖子。有的是為了平衡部分村民與兄弟鄉村攀比心理,不得不為。

配套資金存在的問題

1、增加鄉村的新債務。有的配套資金增加了鄉村新債務。如崇仁鄉2005-2006年期間在完成農村道路硬化任務中,鄉村兩級通過各種途徑共計籌措配套資金260萬元左右,其中鄉政府就負債200萬元左右。

2、影響農村穩定。據統計,光澤縣信訪部門2009年1-5月份共接待村民集體來訪26批306人,其中要求解決民生問題的17批259人,占集體訪人數的84.6%,與上年同期比增100%。其中要求解決通自然村道路硬化8批142人;要求建新村的7批105人。這一現象已成為光澤縣村民集體上訪的一個新特點,成為一個影響農村穩定新的重要因素。

3、配套資金項目後期管理缺位。對工程建成後的管理重視不夠,普遍存在責任不明確、管護資金缺乏等問題,有的項目,建成之日也就成擺設之時。一些項目在遭到人為或自然損毀時,因不能得到及時的管護和維修,難以持續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配套資金的對策

1、整合資金,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省上應加大對惠農建設資金的整合力度,切實改變目前惠農資金投入中存在的重複投資、資金使用效益不高、多頭分散管理等問題。成立專門的機構或採用「代建制」的方式,委託一個部門代為管理,集中財力,有計劃、有重點地確定投資重點和方向,使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最大的投資效益。

2、下放權力,強化監管。把農業、水利、土地、交通、林業等總投資在500萬元以下項目的勘測、環境評估、設計、立項批覆的權力下放到縣級人民政府,報省、市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備案,省、市有關業務主管部門負責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專款專用。

3、配套有度,量力而行。在實施各類惠農項目時,應量力而行,分步實施,慎用「配套」措施,儘量少用或不用「配套」辦法,多予少取,由點到面,逐步到位,順應了下面承受力的好意才能辦成真正的好事,從而得到群眾的歡迎。

4、嚴控濫用,防止轉移負擔。加強監督檢查,嚴防個別部門隨意向鄉村拉贊助,加重基層負擔。如像光纖電視進村入戶等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解決的,就應不再要求鄉村投入配套資金。

5、健全機制,發揮項目的持續效益。要確實加強工程項目竣工後的運行管護,建立省、縣、鄉、村配套籌集項目管護基金,建立健全管護協會,真正做到「政府推動、部門協作、鄉村聯動、村民積極參與」的協會運作模式,從而確保工程項目建成後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