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醒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醒龍(屬名bai:Abrictosaurus)意為「不眠的蜥蜴du」,是畸齒zhi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dao早侏羅紀的南部非洲。zhuan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身長接近1.2米,重量少於45公斤。醒龍屬於畸齒龍科,畸齒龍科是群小型、早期鳥臀目恐龍,以它們的異型齒齒列為名。畸齒龍科最著名的特徵是上下頜各有一對大型、類似犬齒的長牙,通常稱為犬齒型牙齒。它們的頜部前段沒有牙齒,具有堅硬的嘴鞘,可以切斷植被。前上頜骨各有三顆牙齒,前兩顆是圓錐狀牙齒,而第三顆即為大型的長牙,下頜的長牙是齒骨的第一顆牙齒。

形態特徵

畸齒龍科是群小型、早期鳥臀目恐龍,以它們的異型齒齒列為名。畸齒龍科最著名的特徵是上下頜各有一對大型、類似犬齒的長[[]]牙,通常稱為犬齒型牙齒。它們的頜部前段沒有牙齒,具有堅硬的嘴鞘,可以切斷植被。前上頜骨各有三顆牙齒,前兩顆是圓錐狀牙齒,而第三顆即為大型的長牙,下頜的長牙是齒骨的第一顆牙齒。上頜牙齒間有個大牙縫,分開前上頜骨牙齒與上頜骨的頰齒,並可容納下頜長牙。下頜也有類似的牙齒縫隙。

醒龍通常被認為是畸齒龍科的基礎物種。畸齒龍與狼鼻龍都具有高齒冠的頰齒,並互相重疊,形成咀嚼用齒列,類似白堊紀鴨嘴龍科的齒列。醒龍的頰齒間隔較寬,齒冠較矮,較類似早期的鳥臀目恐龍。醒龍過去曾被認為缺乏長牙,屬於較原始的特徵。然而,兩個醒龍的標本曾發現了這些犬齒型牙齒。上頜的犬齒型牙齒的長度為10.5厘米,而下頜的犬齒型牙齒的長度為17厘米。這些犬齒型牙齒僅有前側具有鋸齒狀邊緣,而狼鼻龍畸齒龍的犬齒型牙齒則是前後都有鋸齒狀邊緣。與畸齒龍相比,醒龍的前肢較小、較不強壯。醒龍的第四、第五指的掌骨數量較少。

分布範圍

醒龍的化石只有兩個個體,發現於南非開普省與萊索托加查斯內克區的上艾略特組。上艾略特組的年代被認為是早侏羅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接近2億到1億9000萬年前。

棲息環境

上艾略特組被認為過去是沙丘與季節性的泛濫平原,氣候為半乾旱型,偶爾有豪雨。該地層還發現了以下恐龍:獸腳亞目的合踝龍、蜥腳形亞目的大椎龍、以及其他的畸齒龍科如畸齒龍、狼鼻龍。當地也發現了大量的陸地動物化石,例如鱷形類、犬齒獸類、以及早期哺乳類等動物的化石。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1]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2]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3]。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視頻

醒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