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

作品名稱: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採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上片全用景語,寫塞上寒夜,而景中蘊含悽苦傷感。下片採用虛實相交的寫法,表述似夢非夢的心理感受,更突顯孤淒情懷難遣。詞中景情縱橫,含思微妙,良多蘊致,令人哀婉嘆息。

康熙二十一年(1682),詞人來到塞外之地,感受到北地的苦寒與淒涼,又恰逢愛妻離去,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詩詞正文

文學賞析

全詞圍繞着邊塞的寒夜進行描寫。

上片全是用的景語,詞人用「嚴宵」「擁絮」來透露塞上寒夜的寒冷,也從中透露出自己悽苦的心境。「嚴霜擁絮頻驚起,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首句就寫出夜的寒冷,這裡的「絮」做兩個解釋,一個是上文所提到的棉被,意思便是半夜用被子裹着身體,還有一個就是指柳絮般的雪花。整句的意思便是嚴寒捲起雪花,令其如柳絮般飛舞在空中。不過從「頻驚起」這三個字來推敲,這裡的絮當做棉被來解釋。因為夜裡太過寒冷,幾次從睡夢中被凍醒,屋內尚且如此,屋外的曠野上更不用說了,「撲面霜空,斜漢朦朧,逼氈帷火不紅」。天空寒霧迷漫,銀河仿佛橫亘在夜空上的河流,被寒氣所籠罩,在這樣的天氣下,軍營里的爐火,再怎麼添加柴火,也是燒不旺的。

下片詞人便峰迴路轉,從景轉心,開始了聯想、回憶、幻境相結合的心理描寫。「香篝翠被渾閒事,回首西風。何處疏鍾,一穗燈花似夢中」。「香篝翠被渾閒事」,一段似夢非夢的描述,仿佛讓讀詞的人與他一同回到了溫暖的家中,守着暖爐,懷擁翠被,溫暖舒適。

這裡的描述並非完全是身體上嚮往的舒適,更多的則是表達心理上的一種嚮往,嚮往自由輕鬆、寬鬆舒適的環境。「香篝」是古人在室內焚香所用的器具,而」翠被「則是背面鮮麗柔軟的被子,這兩樣事物看似是納蘭對家的渴望,納蘭也知道這一切都是「渾閒事」,他「回首西風」,妻一切不過是想象出來的美夢一場罷了。最後兩句:「何處疏鍾,一穗燈花似夢中。」這時詞人聽到稀疏的鐘聲,而帳中只有「一穗燈花」,在燈光朦朧中,作者如在夢中,不知身在何處,孤淒情懷,只能以詞寫心,托物言志。

這首詞寫塞外的苦寒、孤寂、霜氣卷着雪花陣陣飛起,撲面而來的是冬日寒冷的天空,情景交融,詞人用詞精妙,令人哀婉嘆息。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