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冷香縈遍紅橋夢》 |
作品名稱: 《冷香縈遍紅橋夢》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冷香縈遍紅橋夢》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這首詞敘述所愛的女子離去後的苦悶心情。上景下情。景象的描繪由虛到實,雖未言愁而愁自見。抒情之筆又直中見曲,且再以景語綰住。其黯然傷神之情狀極見言外了。
此詩是作者所愛的女子離去後有感而作。
詩詞正文
“ | <冷香縈遍紅橋夢,
夢覺城笳。 月上桃花, 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別後誰能鼓, 腸斷天涯。 暗損韶華, 一縷茶煙透碧紗。 > |
” |
— <《冷香縈遍紅橋夢》>,<詩詞名句網> |
作品譯文
那一夜,你宿在紅橋。
睡中,鬱金香的冷香幽幽。
醒來,只有孤寂的空城,淒楚的笳聲。
自從離別後,天也悠悠,地也悠悠。
伊人的離去,讓你斷腸的琵琶,永遠地愛上了休止符。
高山流水的琴韻,已無處可尋。
而所謂青春,本是一杯濃濃的香茶,只是後來,香氣越來越平淡。
寄詞紅橋的橋下水,扁舟天涯,何處是伊?
作品賞析
上片描寫春夜。紅橋指紅色欄杆的橋,不是揚州的紅橋。作者扈駕南巡到揚州,是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間,與這首詞描寫的時令不符。紅橋是夜宿地點,用「冷香」,與下面「雨歇春寒」有關。
「縈遍」二字,描寫花香之濃郁,夢中也能聞到。「夢覺」句,寫夢醒後的情景。雨已停歇,月亮破雲而出,城樓上隱隱傳來笳聲,窗外的桃花在月光下散放清香,簾櫳間燕子靜靜地棲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寫春夜的景色,簡練而貼切。正如張繼《楓橋夜泊》詩,只用「月落烏啼」、「江楓漁火」數字,就烘托出秋夜的氣氛。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下片寫別後的懷念,一別之後,箜篌空懸,睹物思人,黯然神傷。而令人腸斷者,不是無人會彈箜篌,而是懷念伊人遠隔天涯。猶如辛棄疾《滿江紅》詞:「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暗損」二句慨嘆美好年華的消逝。一縷茶煙,飄進碧紗窗,使人產生「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的心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