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采邑主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采邑主教或譯王公主教或親王主教,是指以教會王公的身份治理著一個或是多個公國,同時擁有政教二重權力的主教。這些世俗地位並不是源自於擔任主教者在領受聖職前獲得的貴族身份,而是附加於這些主教職位上,隨着主教職務的傳承而跟着繼承。當該主教之管轄地為總教區,則被稱作采邑總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職身份還有采邑修道院長。一般而言,這些主教治理的公國會和他管理的教區部分或完全重疊,但並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為從科隆選侯國獨立成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總主教的領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1],此三種宗教之所以能成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東一些國家、佛教在不丹和柬埔寨分別被列為國教[2]

簡介

在西歐自4世紀起,羅馬帝國因為蠻族的入侵以及自身內亂等原因而衰亡,一些城市州的主教必須挑起或插手羅馬指揮官的職責,管理世俗政務,有時還必須帶領軍隊抵禦外敵。而在封建社會形成後,主教等高級教士又從高階的領主那獲得封地,進而同時擁有教會上的頭銜與世俗領主的地位。現代僅一個相似案例,為同時兼任安道爾大公的烏赫爾教區主教,其以教區主教身份擔任安道爾的國家元首;雖然並非采邑主教,但與法國總統同為該國的虛位元首。

神聖羅馬帝國

早於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和稍後的卡洛林王朝,主教們就經常以神職身份成為各地方政府的官員,不過這大多是以個人的名目擔任而非附加於教座。

采邑主教區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分封諸侯中十分常見,其中有些甚至獲得了帝國親王的頭銜,並可派遣代表至帝國的議會中。為了抵制日耳曼部族中的握有大權的公爵們,東法蘭克國王捕鳥者亨利和其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勢必得找出一個方法來抵制公爵們的影響,於是奧托一世引入了教士來和世俗國家的諸侯分庭抗禮,於是將領地分封給有影響力的主教們,采邑主教應運而生;他們的教座也從一般的教區變成了采邑教區或稱采邑主教區 (Fürstbischof )。

1806年,隨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被拿破崙逼位下台,大多數的采邑主教區解散了。不過在法國影響勢力範圍外,如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國的采邑主教區有些依然被保留下來,也有一些以不同的名義被重建。

神聖羅馬帝國地位最高的諸侯中有三個是采邑總主教,分別為科隆、美因茨、特里爾總主教,且另外給予大書記官長(Arch-Chancellor)這個頭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身兼選帝侯;也因此比起采邑總主教區這個稱呼,他們的領地更常被稱為選侯國(Kurfürstentum)。

視頻

采邑主教 相關視頻

你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有趣歷史嗎?趣聞歷史講解
01_建立你的神學

參考文獻

  1. [時事熱點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與傳播],搜狐,2006-08-10
  2. 全球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多災多難至今仍飽受戰火,30%人口吃不飽,搜狐,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