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族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圖片來自典藏台灣 |
里族社(巴賽族:Lichoco)為17世紀之前,活躍於今臺北市內湖區的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因為平埔族稱基隆河為「里族河」(licouquie),因此將偎河而居的此族社,稱為里族社。 原社址在基隆河西岸,今松山區新聚、舊宗二里。後遷移到內湖一帶。 里族社,荷語稱為"Litsiouck",在荷蘭時代,可以算是一個大社,一直到日本統治 之初,伊能嘉矩曾前往訪問,當時仍有20多戶,90餘人。1904年的台灣堡圖,也仍 有里族莊番社存在。[1]
社群演變
文獻中,記載里族社最詳盡的是1632年的《大臺北古地圖》,該文獻詳盡描繪該族社於內湖低漥地區的撈獵情形,也敘述干欄屋的住宅模樣。該社領地雖遭西班牙侵略與表面服從荷蘭,不過此兩時代均無實際統治該族社。
1650年,里族社人口銳減,大幅遷於塔塔悠社。17世紀末的清初時期,曾發動小規模暴動。18世紀,幾乎全面漢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