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號巡洋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慶號巡洋艦 |
中文名稱: 重慶號巡洋艦 定型時間: 1937年11月12日 製造廠: 英國朴茨茅斯造船廠 所屬國家: 中國 |
重慶號輕巡洋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為賠償在香港被日軍擊沉的4艘民國海軍炮艇而送給中國政府的一艘著名軍艦。是林仙級輕巡洋艦的4號艦,原名Aurora號。以往許多書籍,經常翻譯成"震旦"號(又譯"曙光女神")。
1948年5月26日"重慶"號與英國租借給中華民國的"靈甫"號驅逐艦 (原名HMS Mendip) 從朴次茅斯港啟程,1948年7月28日抵達香港,停泊期間"重慶"號官兵放假上岸發生了20餘名水兵逃亡未歸的事件。1948年8月"重慶"號回國,當時是中華民國海軍最大的戰艦。在國共內戰中曾到葫蘆島附近海面支援為援救錦州的作戰,用艦炮轟擊在塔山的解放軍阻擊陣地。
1949年2月25日時,重慶艦上的部分官兵形成的秘密組織發動起義,艦長鄧兆祥率領574名官兵在上海吳淞口易幟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向北駛向解放軍控制的山東煙臺。2月26日晨到達煙臺。由於艦長等高級軍官被帶離,出於恐懼國民政府派出飛機轟炸,重慶艦上官兵短暫發生秩序混亂。3月4日重慶號開往葫蘆島,並遭受被國民政府調動由青島起飛的轟炸機多日連續轟炸,有多處被命中,軍艦艉部受損,3月20日1時,自沉在葫蘆島港內。[1]
技術特點
"林仙"級輕巡洋艦,是"安菲翁"級(Amphion)輕巡洋艦的後繼艦。"安菲翁"後來賣給澳大利亞,改名"珀斯"(Perth),故也稱為"珀斯"級。
"林仙"級建成時前後桅杆全部是單較腳桅,1941年進行改造時,為了在桅上加裝雷達等電子設備,故將前後桅下端改為桁架式三角桅,以增加強度。
裝甲防護方面,彈藥艙厚度為1-3英寸(25.4-76.2mm),水線帶2 1/4英寸(57.15mm),艙壁和炮塔都是1英寸。
武備方面,6英寸/50MkⅩⅩⅢ(152mm)雙聯裝前主炮塔2座,後主炮塔1座,比較"安菲翁"級少了1座後主炮塔。其它武器裝備略有不同,"歐若拉"上有4英寸/45QF Mk ⅩⅥ HA(102 mm)雙聯裝高平兩用副炮塔4座,分布在後煙囪與後桅兩側,40.5mm (2磅炮)/40四聯裝 Vickers MkI"乒乓"炮2座,布置在兩煙囪之間的左右舷。三聯裝533mm 魚雷發射管2組,也分布在舯後的左右舷。此外還有深水炸彈發射架和掃雷器各2套。1941年還加裝20mm雙聯裝厄利孔(Oerlikon)高射機關炮3座,20mm單裝厄利孔高射機關炮2座。"林仙"級上配置有"海象"艦載飛機,用於校正火炮射擊和偵察,但"歐若拉"上沒有。不過其它軍艦上的飛機,在二戰改裝時也被拆掉了。"林仙"級裝備有 1具高角度指揮儀控制塔和284/286對空搜索雷達,273型和271型對海搜索雷達,285型和282型對空火控雷達。依靠這些雷達和火控射擊指揮儀,軍艦具有當時先進的火控系統。在軍艦艦橋下,還設有戰鬥標圖室,相當於集通訊、控指揮為一體的戰鬥指揮中心(簡稱C3)。
"林仙"級輕巡洋艦是1930年代中期的產物。1號艦下水時間為1934年3月6日,竣工時間為1935年5月23日。"歐若拉"落成最晚,1936年8月20日下水,1937年11月12日竣工。
在30年代中期,英國注意研製6英寸主炮的輕巡洋艦。先後建造了"利安德"級、"安菲翁"級和"林仙"級三種12艘軍艦。裡面"安菲翁"級又是"利安德"級的改進型。英國傾向6英寸火炮的原因,是這型火炮較高的射速可以彌補在射程威力上的不足。尤其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或夜間,優勢更加明顯。二戰時,這三級軍艦都成功地經受住了考驗。
由於"林仙"級輕巡洋艦僅有3座雙聯裝6英寸炮塔,所以不適合參加艦隊間的炮戰。但是最初的設想是充當敵方襲擊艦的終結者、保衛己方的航線,在這方面它們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二戰期間,這級艦充分發揮了航速快、續航能力大,尤其是其優秀的防空能力的特點,主要承擔為艦隊防空掩護的任務。
服役事件
"歐若拉"服役後被編入英國海軍本土艦隊。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若拉"被派往挪威海域及北大西洋海區擔任護航和反潛任務。
1941年
5月24日,在圍捕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的著名海戰中,"歐若拉"、"格拉蒂婭"等輕巡洋艦護衛着"勝利"號航空母艦向"俾斯麥"號發動進攻。"勝利"上的"劍魚"飛機向"俾斯麥"發射了魚雷,其中1枚魚雷擊中"俾斯麥"的中部,造成油箱漏油。"歐若拉"似乎沒有獲得攻擊"俾斯麥"的機會,5月25號"勝利"號返回基地補充燃料,"歐若拉"等艦也跟住返回,但參加24日的行動依然是"歐若拉"的驕傲。
同年秋天
英國為了支援北非作戰,切斷意大利與北非的海上交通線,組建K艦隊,進駐地中海的馬耳他海軍基地。K艦隊的旗艦是"歐若拉",成員包括同型艦"帕涅羅珀"和2艘驅逐艦。
11月8日
英國偵察機發現了一支由2艘意大利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護航的德國運輸船隊正向北非行駛,"歐若拉"即率K艦隊連夜出擊,次日0時39分,在北緯36度55分,東經17度58分海域發現了意大利船隊。0時57分,K艦隊開火,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擊沉全部運輸船和驅逐艦"雷鳴"號,重創3艘驅逐艦。後來,英國潛艇又擊沉了另一艘意大利驅逐艦。
11月23日
K艦隊出擊,進攻行駛在地中海的6支運輸船隊。這次行動被敵方飛機發現,各船隊紛紛返港,只有一支德國運輸船隊在空軍掩護下繼續南下。24日下午,K艦隊終於攔截住船隊,擊沉2艘德國運輸船。
11月30日
深夜,K艦隊再次出擊。在第二天的戰中,"歐若拉"兩次齊射,擊沉意大利運輸船"阿得利亞蒂科"號。返航時又遇到另一支船隊,經過短暫的炮戰,擊沉了意大利"莫斯塔"號驅逐艦和和"曼托萬內"號油輪。
短短兩個月,K艦隊共擊沉敵艦11艘,商船21艘,擊傷敵艦9艘。意大利海軍被"歐若拉"的勇猛頑強震懾,給""歐若拉""取了個外號,叫做"銀色怪物"。
11月底
K艦隊新添了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實力得到加強。
12月16日
K艦隊出擊北非,搜索敵艦。19日1時,在駛抵的黎波里港不到20海里處,闖入意大利軍布雷區。英國輕巡洋艦"海王星"號(Neptune)觸雷沉沒,"歐若拉"左舷B炮塔水下位置觸雷,前主炮運彈機損壞,龍骨嚴重扭曲,艦首下沉並向左傾斜11度,經過緊急搶修後,以10節速度自航返回馬耳他基地搶修。"帕涅羅珀"在此役中也被炸傷。
"歐若拉"修復後,調任英國第12巡洋艦隊旗艦,參加1942年11月盟軍在北非登陸的奧蘭之戰,此後以阿爾及利亞的波尼為基地,活躍在西地中海,擔任海上截擊任務。
1943年5月
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海軍上將和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登上"歐若拉",前往班泰雷利亞島,隨後,盟軍發動了對該島的攻擊,作為對西西里登陸戰的前哨戰。完成此次任務後,"歐若拉"被選作英王座艦,護送喬治六世從阿爾及爾駛往馬耳他,並檢閱艦隊。這在英國海軍中是崇高的榮譽,是對"歐若拉"光輝戰績的肯定。7月,"歐若拉"參加了西西里登陸作戰的海上支援及炮擊。後來,"歐若拉"還參加了接受意大利海軍投降和接管土倫法國維希政府海軍的行動。
總體評價
"重慶"號輕巡洋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送給中國政府的一艘著名軍艦。
前幾年,香港學者馬幼垣注意到""震旦"這個譯名不妥,他指出本艦及另外三艘同型艦都以神話女神取名。
Aurora音譯"歐若拉",為羅馬神話曙光女神的名字。查Aurora為Arethuse級輕巡洋艦,Arethuse通譯"阿瑞圖薩",是希臘神話中的林中仙女,後來變化成著名的泉水,所以也有翻譯成"林仙"號、"水神"號的。另外兩艘軍艦為Galatea和Penelope ,"格拉蒂婭",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帕涅羅珀",是荷馬史詩中大名鼎鼎的奧德修斯的忠實妻子,倒不能算作神只。
一些海軍史文章,將艦名翻譯成"佩內洛普",雖然沒有大錯,卻沒有體會到英國軍艦命名時的西方文化意味,與""震旦"譯名一樣,存在着過度簡單的缺陷。應該說,這些女性的名字,在我國西方文學翻譯界已有約定俗成的譯法,在翻譯外國艦名時,應該注意到這一些特點。送給中國的"歐若拉"號,是英國海軍中第九艘以此名字命名的軍艦。1960年代,英國在"利安德"級(Leander)護衛艦中,又重新命名了"帕涅羅珀"、"歐若拉"、"格拉蒂婭"和"林仙"號。這批軍艦,先後在90年代退役。
還值得說的是,在十月革命中炮轟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英文譯名也是Aurora ,這是艘俄國的"曙光女神"。
在二戰中,"歐若拉"總共擊沉了1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3艘掃雷艦,7艘登陸艦和7艘商船,重創了9艘驅逐艦,是一條戰功卓著的軍艦。戰後,"歐若拉"退出了現役,被封存在朴茨茅斯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