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大酉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大酉洞位於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是海拔670米處的一個大山洞。

大酉洞系石灰岩溶洞,高、寬約30米,長約180米,上彎下平,洞內溪水淙淙,鍾乳懸掛,水落珠璣。穿洞而過,則是一較完整的溶斗,岩壁高80米,溶斗盆地面積4公頃。底部有一終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干小溶洞中,亦有泉水飛泄,桃花溪匯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注入酉陽河。據說,從地理、路線、景物、歷史、距離、環境等六個方面證明,大酉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記[1]原型相似。

地理

大酉洞,在酉陽城近郊。核其形,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酷似。

特點

大酉洞系一石灰岩溶洞[2]。洞高三、四十米,闊二三十米,長百餘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側流出,注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牆立,半里許,豁然開朗,別有一天地。其中田十餘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絕。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釐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於此?惟晉永嘉之後,地沒蠻僚; 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游跡罕至,故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

大酉洞上穹下平,冬暖夏涼。洞頂,鍾乳懸掛,錯落有致,水落珠璣,叮咚有聲。乳石形態各異,或人或物,亦禽亦獸,憑遊人之興,隨形賦名。左右石壁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蝕損莫辨。唯洞後左壁上,清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斗大的楷體宇,仍清晰可見。關於藏書一事,北宋《太平御覽》卷四九之《荊州記》記載:「大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郡縣誌》:「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和清道光《辰谿縣志》也均有詳細記載。1936年以前,川湘公路未修,官路離洞口約一華里,從那條自洞中流出的小溪的石橋上通過。溪畔桃樹特多,一到春天,桃花盛開,落瑛繽紛,溪水流紅。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絕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裡桃花漸漸殘。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閒倚石闌干。」明季酉陽宣慰使冉天育在詠大酉洞「八景」的詩中也有「萬山嶙峋洞天幽,結酗聯翩作勝游。霄際松風青靄靄,洞邊桃瓣水悠悠……」都是詠這「桃澗流紅」勝景的。

視頻

重慶大酉洞 相關視頻

學霸筆記: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動畫
《品讀》 20111225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