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慶市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研發方向以及特色(優勢):平台致力於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服務工作。
主要研發(服務)領域/方向
高分辨成像、醫學健康、功能材料。
研發(服務)優勢及創新點:
本平台為重慶市科委於2017年底新認定授牌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台擁有先進的近場太赫茲成像系統、原子力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拉曼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1]等大型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設備和配套設施,具有雄厚的設備研製和圖像分析技術,建立了完善的生物樣品和功能材料製備體系,具備紮實的檢測與服務基礎。通過在光學探測、圖像分析以及數據採集等方面攻關,針對重要生物體系和功能材料開展檢測與技術服務,我們將把本平台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成像檢測技術中心,促進我國在本領域的迅速發展。
團隊總體情況介紹
高分辨、三維、實時跟蹤成像技術對研究生物分子、細胞、組織的生物學機制以及揭示功能材料的物理學特性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因而在生物醫學健康和微納米功能材料檢測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競相發展的前沿技術領域。根據國內重大技術應用需求,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重慶院」)組建了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多學科背景交叉的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工程技術研究團隊。目前,中心有固定工作人員29名,20名人員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占總人數69.0%;具有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19名,占總人數的65.5%;國家 「十三五」 重點研發任務專家組成員1人、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4人、中科院「拔尖」青年科學家1人、新世紀教育部優秀人才1人。團隊成員的研究背景涉及光學工程、生物工程技術、生物醫學與健康、分子生物、細胞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2]、信息科學與技術、圖像識別與算法分析等多學科領域,具備開展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技術中理論基礎、關鍵技術、工程應用等創新和研發的能力。在中心現有基礎上,我們將打破國際技術壟斷,進一步提高中心尚未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的關鍵設備(國內領先)的性能,發展具有國際水平的超分辨太赫茲顯微鏡和拉曼顯微鏡系統;針對生物醫學(如癌症、腫瘤和神經疾病的早期檢測、發病機理及藥物治療等)和功能材料研究(如材料基因工程、大面積二維材料製備及優異光電轉化性能材料開發等)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具有重要國計民生意義的生物體系和功能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着力將本中心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能夠積極推動兩江新區、重慶地區乃至西南地區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性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技術平台。
團隊負責人介紹
王化斌,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應用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高分辨三維動態成像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3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化學系和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從事研究工作;2014年2月起為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近場光學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生物大分子、細胞、生物組織及功能材料的高分辨成像設備研製和檢測方面的工作。在國際重要SCI期刊上發表學術期刊論文40餘篇,其中包括領域Top期刊論文9篇,SCI二區及以上論文近20篇。先後應邀到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下屬單位等科研院所介紹相關工作和進行學術交流。2011年榮獲第17屆世界生物物理學大會「Travel Award」;2015年獲中國科學院「西部青年學者(重點)」人才計劃項目資助;2016年被評為重慶市「高層次人才」、被遴選為重慶市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PI、榮獲首批「縉雲英才」(科技創新類)榮譽稱號、榮獲第8屆國際「太赫茲波與超快激光」研討會「最佳會議論文獎」(通訊作者)以及成為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評審專家。近四年,主持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課題、中央級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中國科學院「西部青年學者(重點)」等10項競爭性科研項目,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近20名。
成果介紹(部分)
專利、文章、項目情況:近三年來,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申請相關專利30項(其中授權24項),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身份發表高影響因子(IF>3.0)SCI論文36篇,以項目負責人身份主持省部級及以上新增項目32項,獲得4000.00萬元的經費支持。
技術服務及成果轉移收入:近三年來,研究中心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等單位提供了800餘萬元的技術服務;負責開發的高強高模石墨烯-聚乙烯醇複合纖維技術已經開始由重慶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進行產業化,總投資300萬元,先期投資120.00萬元,產業化項目名稱為「高強高模石墨烯-聚乙烯醇複合纖維產業化技術」。
重大理論創新、技術突破
首次提出三維石墨烯牆作為光電探測器優質電極的前沿技術理論,根據此理論,採用原位生長石墨烯牆的方法構建了高性能的異質結光電探測器,相關結果發表在領域着名期刊Nanoscale, 2017, 9: 6020(SCI 一區)(圖1);(b)成功研製高空間分辨率的基於光電導微天線的近場太赫茲顯微成像系統一套,將太赫茲成像技術的空間分辨率提高了2-3個數量級,該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基於該設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腦組織的高分辨太赫茲成像檢測(圖2),相關結果發表在Biotechnology Progress期刊上。上述創新與突破為我們成功申請到中國科學院大型儀器項目「超高分辨、超高速和寬頻帶三維動態光譜與光譜成像檢測平台」、2016年國家科技部 「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課題「腦功能區膠質瘤太赫茲波譜識別數據庫」(課題號:2016YFC0101002)和課題「基於太赫茲技術的靶向CTCs搜索系統的構建研究」(課題號:2016YFC0101301),以及2017年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課題「太赫茲近場納米掃描成像平台研製」(課題號:2017YFF0106303)等國家級項目、基金奠定了重要基礎。
服務成果:利用本工程中心的設備給院內(如量子信息中心、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等)、院外(陸軍軍醫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墨爾本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科研團隊提供了技術服務,在材料表徵(如MOS2,圖3)、功能器件(CMOS器件(圖4)、氧化石墨烯傳感器)、生物分子和細胞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產出,在領域着名期刊共同發表了系列有影響力的論文。
參考文獻
- ↑ 關於顯微鏡的分類 ,搜狐,2021-12-17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小方向簡介 ,搜狐,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