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花小檗(學名:Berberis wilsonii Hemsl.):枝常弓彎,老枝棕灰色,幼枝暗紅色,具棱,散生黑色疣點;莖刺細弱,三分叉,淡黃色或淡紫紅色。葉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圓鈍或近急尖,有時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灰綠色,網脈明顯,背面灰色,常微被白粉,網脈隆起;近無柄。花簇生;花梗棕褐色;花金黃色;小苞片卵形;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內輪萼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形;花瓣倒卵形,先端缺裂,裂片近急尖;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鈍尖。漿果近球形,粉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微被白粉。花期6-9月,果期翌年1-2月。

生於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灌叢中、石山、河灘、路邊、松林、櫟林緣或溝邊。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藏、甘肅。

目錄

形態特徵

枝常弓彎,老枝棕灰色,幼枝暗紅色,具棱,散生黑色疣點;莖刺細弱,三分叉,長1-2厘米,淡黃色或淡紫紅色,有時單一或缺如。葉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25毫米,寬2-6毫米,先端圓鈍或近急尖,有時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灰綠色,網脈明顯,背面灰色,常微被白粉,網脈隆起,全緣或偶有1-2細刺齒;近無柄。花4-7朵簇生;花梗長3-7毫米,棕褐色;花金黃色;小苞片卵形;萼片2輪,外萼片卵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內輪萼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形,長5-5.5毫米,寬3.5-4毫米;花瓣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裂片近急尖;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鈍尖;胚珠3-5枚。漿果近球形,長6-7毫米,直徑4-5毫米,粉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微被白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根枝入藥,可代黃連用。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用於止痢、赤眼紅腫等。

【僳僳藥】三曲馬此:根用於吐血勞傷,跌打損傷,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結膜炎《怒江藥》。坑布《滇藥錄》。

【彝藥】路塞幕:根用於痢疾,急性腸炎,扁桃腺炎,瘡痛腫痛,小兒白口瘡,結膜炎《滇省志》。

【白藥】三顆針,刺黃柏:根治療菌痢,胃腸炎,副傷寒,消化不良,黃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統感染,急性腎炎,扁桃腺炎,口腔炎,支氣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腫痛,外傷感染《大理資志》。

【苗藥】功用同豪豬刺B. julianae《湘藍考》。

【彝藥】根治療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口蛾舌瘡,牙齦腫痛,瘧疾痢疾,乳癰肺瘍《哀牢》。

根(三顆針):苦,寒。清熱解毒,止痢。用於咽喉痛,乳蛾,目赤,痢疾,癰腫瘡毒,勞傷吐血。亦為提取黃連素的原料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熱敷。

其它價值

株形美觀,入秋葉,果均為紅色,是極好的觀葉、觀果植物,亦是石山造景的好材料。也可用為飲料資源。

伴生物種

白櫪,栒子Cotoneaster,小鐵仔Myrsine,牛筋條,姜花某種。

生境分布

生於乾燥的山坡或石灰岩地區向陽坡地灌木叢中 。如山坡、路邊灌叢乾旱山坡、 耕地溝邊、灌叢中、 路邊、 山坡灌叢、 陽坡、 雲南松林中。

分布於中國陝西省,青海省, 湖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繁殖方法

繁殖

播種繁殖,江西餘江多在春季清明前後播種,條播,覆土0.5-1.5寸,稍行鎮壓,隨後澆水。當苗高1-1.5尺時即可移栽。 [1]

扦插

扦插宜在春季3月間,將地上枝條砍下,長約1尺,然後按行距3尺,株距5寸插於土中,較易成活。

研究

對金花小檗進行不同儲藏期種子播種試驗以及用不同種類和不同濃度的生長激素進行處理的扦插試驗。結果表明:種子儲藏與否對發芽率無明顯影響;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受生長激素的影響,以2000*10-6的NAA浸泡30min,1500*10-6濃度的IAA浸泡30 min和ABT1號生根粉的處理效果最佳,可在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2]

栽培技術

環境

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山坡、田埂、庭院四周均可栽種。

採集

春、秋採挖,除去枝葉、鬚根及泥土,將皮剝下,分別切片,曬乾備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