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鑒真登岸巨型石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鑒真登岸巨型石雕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鑒真登岸巨型石雕

出生日期;688年

逝世日期;763年

職業;唐代高僧

出生地;揚州

鑒真登岸群雕,以鑒真及其弟子第五次渡海漂船着陸的史事作題材,通過藝術手法表現他們為弘揚佛學文化,"不惜身命",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踏破滄海的必勝信念和"劫"難餘生的喜悅心情。[1]

簡介

鑒真(公元688-763),揚州人,本姓淳于,唐代高僧。鑒真生活的年代,中日間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躍。日本天皇多次派出使節和僧人到中國學習。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日本國學問僧榮睿、普照遵照其天皇的意旨,專程從長安揚州,恭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戒。那時,鑒真已55歲。他不顧年事偏高,身體欠佳,慨然允諾,並立即整治經旒法具,率弟子發船東渡。但是,在此後的5年當中,一連4次渡海均告失敗。

歷史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鑒真率弟子15人(其中有日僧榮睿、普照)開始第五次東渡。6月27日,他們從揚州崇福寺出發,航行到舟山群島,因風信不利,停泊約2個月。繼續航行的次日,遭颶風襲擊,航師迷失方向,在海上漂流14天,風浪險惡,糧水斷絕。經歷了千萬困難,於11月間抵達振州(三亞市)寧遠河口(今大小洞天風景區)着陸。振州馮崇債篤信佛律,特派400甲兵隆重迎護鑒真一行入城,在太守衙設齋拱養,在大雲寺安置起居。眾僧人捐舍衣物,修造大雲寺佛殿,又開大法會授戒度人,還把中原文化包括當時最先進的建築繪畫雕塑醫藥等科學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民。鑒真等在振州居留一年後,由馮崇債增派800甲兵護送到萬安州(萬寧縣),歷40餘天到達崖州(今瓊山縣)。在崖州又停留半年多,再渡海輾轉北返揚州。經過一番準備後,於天十二年(公元753年)率僧尼24人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本十年,為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發展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為紀念這一歷史壯舉,特興建此巨型群雕。群雕由5尊相對獨立的石像組成。由左而右第二個為鑑真。大師當年已61歲,形貌偉岸,臉龐稍顯瘦削。他面朝大海站立着,一如傳戒時的祥和姿態,雙掌交叉,拱奉胸前,兩眼深邃,遠眺煙波,似在向海溟佛陀祈願。他的表情顯得莊嚴而慈慧,謙遜而敦厚,堅毅而勇敢。鑒真的右邊是日僧榮睿,左邊第一人為祥彥,左第二人為思托,最末一位是日僧普照。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師徒一行共15人,雕塑家選取這5人作代表,可謂是匠心獨運。這5人一體的群雕顯示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顯示了以兩國僧徒為代表的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情深誼厚難捨難分。雕像由陳人忠、林安彬負責總策劃,雕塑家林毓豪設計創作。

鑒真登岸群雕以南山為屏,南海為案,挹千尋翠碧,朝萬頃洪波,東連"洞天仙境",西攬"雙玳浮珠",有"鰲山白雲","鯨海西風"相襯托,氣勢十分雄偉。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整座建築物設計巧妙,造型大方,立意高潔,選址吉祥,堪稱瓊南人文景觀的勝跡。登臨此地,憑弔先賢,俯仰今古,令人陡增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遐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