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喉長尾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喉長尾山雀 生活在歐亞大陸各種環境的樹林中,群居或常與其他雀類混居,以昆蟲及植物種子等為食,體型纖小,全長10.8-13.1厘米,翅長5.2-6.0厘米,尾長6.0-7.8厘米。該鳥頭頂羽毛較豐滿且甚發達,體羽蓬鬆呈絨毛狀,頭頂、背部、兩翼和尾羽呈現黑色或灰色,下體純白或淡灰棕色,向後沾葡萄紅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塊斑,尾羽長度多超過頭體長。雌性羽色與雄鳥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棕黑色。該鳥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分布於自北歐和東北歐,東經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北美和澳大利亞。該物種是羅馬尼亞的國鳥。
形態特徵
銀喉長尾山雀在山雀中體形較小,軀體圓潤,尾巴相對地較長,能占到總長度的一半,嘴短而粗;鬆散的羽毛外觀蓬鬆,雄性成鳥與雌性羽色相似。雄性成鳥頭頂和枕側輝黑色,頭頂中央貫以黃灰色縱紋;額、頭側和頸側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內側飛羽的羽緣較淡;尾羽黑色,外側羽片具灰色羽緣,外側二對尾羽淺褐,有楔狀白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側羽片純白色;頦、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一銀灰色塊斑,胸部黃灰,腹部沾葡萄紅,尾下覆羽葡萄紅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 幼鳥頭頂及上背呈葡萄褐色,頭部縱紋亦較淡;喉、胸和上腹呈銹色,下腹黃灰色。
-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棕黑色。
該鳥在從愛爾蘭至日本的整個古北區內約有19個亞種,表現出相當多樣的體羽模式:生活在北歐至日本的北部一些亞種比其他亞種呈現出更明顯的粉紅色(尤其在翅膀上),頭部則為醒目的全白色,而其它亞種在眼上方會有一條寬的深色條紋將頭部的白色一分為二。
長江亞種:頭頂輝黑色,中央貫以淺黃灰色縱紋,額、頭側和頸側呈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內側飛羽的羽緣較淡,尾羽黑色,外側羽片具灰色羽緣,外側二對尾羽淺褐,有楔狀白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側羽片純白色;頦、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一銀灰色塊斑,胸部黃灰,腹部沾葡萄紅,尾下覆羽葡萄紅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幼鳥頭頂及上背呈葡萄褐色,頭部縱紋亦較淡;喉、胸和上腹呈銹色,下腹黃灰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棕黑色。
指名亞種:頭純白色,上背黑色,下背黑而雜以葡萄紅色,肩和腰葡萄紅色,羽端白色,尾上覆羽黑色,尾羽黑,最外側三對尾羽的外側羽片白色,羽端具楔形白斑,飛羽褐色,初級飛羽的外側羽片基部緣以黑色,向端部轉為白色,次級飛羽的外側羽片具白緣,三級飛羽的內、外兩側羽片均具白色寬緣;下體白色,腹和兩脅沾淡葡萄紅;尾下覆羽暗葡萄紅色。幼鳥上體烏褐,頭頂中央白色;次級飛羽和翅上覆羽褐色,具白色寬緣;下體羽色較成鳥暗。嘴暗褐,先端色淡,跗蹠淡褐色。
華北亞種羽色與長江亞種相似,頭後部中央縱紋較窄細,頭側和下體的葡萄紅較淡,體型稍大。
大小量度:(指名亞種)體重♂7-11克,♀8-10克;體長♂122-162毫米,♀143-161毫米;嘴峰♂5-8毫米,♀5.5-7毫米;翅♂59-66毫米,♀61-65毫米;尾♂85-104毫米,♀84-98毫米;跗蹠♂16-21毫米,♀17-19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銀喉長尾山雀是常見的森林鳥類之一,多棲息于山地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在中國遼寧東部山區的落葉松林中較為常見,冬季或遷平原;在浙江一帶,銀喉長尾山雀則多生活在柳樹、松樹、茶樹或竹林間;在新疆伊犁地區,它們繁殖季節活動於針葉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內,冬季在針葉林中亦可見,但多數下降到河谷次生林一帶。
生活習性
- 遷徙
銀喉長尾山雀在溫帶和地中海地區為留鳥,部分冬季遊蕩。
- 結群
銀喉長尾山雀秋季成小家族遊蕩,至冬季可匯成多達100隻的較大群體;在氣溫低於20℃的冬夜,它們通常蜷縮在一起成群棲息,以減小熱量散失(它們的體溫始終保持在略高於40℃的水平)。銀喉長尾山雀的過冬群主要由一個家庭單元外加一些額外的個體組成,整個群體會維護一片區域。它們雖很小巧,但若為了保護巢區和幼雛攻擊入侵者,則異常兇猛。有研究者觀察發現,在銀喉長尾山雀營巢期間,若沼澤山雀飛到那株樹或其附近取食,長尾山雀會即行攆啄。
- 活動
銀喉長尾山雀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有時還像鶲類一樣,掠食空中飛行的昆蟲。秋季成小家族遊蕩,至冬季可匯成多達100隻的較大群體;繁殖期成對活動。長尾山雀雖很小巧,但若為了保護巢區和幼雛攻擊入侵者,則異常兇猛。在觀察沼澤山雀孵卵期間,研究者們曾發現銀喉長尾山雀和沼澤山雀有鬥爭現象,當沼澤山雀出巢飛到長尾山雀正在營巢那株樹或其附近取食時,長尾山雀即行攆啄沼澤山雀,而有時當長尾山雀飛到沼澤山雀營巢的樹幹上啄去落葉松樹皮作為營巢材料時,正在孵卵的沼澤山雀聞聲即出,急行驅逐,如此爭達3日之久,最後沼澤山雀終因不敵長尾山雀雌雄同時攻擊而棄巢。
- 食性
銀喉長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蟲;在中國東北地區,除少量蜘蛛和小形蝸牛外,95%以上是昆蟲,包括落葉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危害森林的害蟲;在秦嶺、大巴山地區和四川西南與雲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及其它昆蟲,也有少許植物。
- 鳴聲
銀喉長尾山雀叫聲細弱短促,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時為單純的「Jing-jing……」,常連續多次很少變化。銀喉長尾山雀鳴肌的突出特點是喉鳴肌不發達,氣管壁較薄,肌肉都比較細弱。
- 越冬
銀喉長尾山雀體重只有大約7-9克,由於它們的體溫始終保持在略高於40℃的水平,因此很難儲存足夠的食物來度過漫長的冬夜,尤其是寒冷的冬夜,當氣溫低於20℃時,它們就需要食入更多的昆蟲才能生存,因為無法找到那麼多的食物來保持體溫,許多長尾山雀會在嚴冬中死亡,於是它們在冬夜成群棲息、蜷縮在一起,以減小熱量散失。一隻鳥夜間獨自棲息比一群鳥擁擠在一起棲息需要多耗費約25%的能量,而且,單獨的一隻鳥在寒冷的夜裡幾乎肯定無法存活下來。
分布範圍
-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
- 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北京、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和雲南等省、市、區(留鳥、冬候鳥)。
繁殖方式
在中國東北地區,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營巢繁殖,此時雌雄鳥共同銜取築巢材料,並不斷地鳴叫,特別是雄鳥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鳥同時到達,依次入巢後再一齊飛去,偶爾也有單獨來去的情況。巢呈卵圓形,多築在背風的林內,置於落葉松枝杈間,巢的一側緊貼樹幹。距地面高3-9米,巢口位於側面上方。巢用苔蘚、地衣、樹皮、羽毛等,用鱗翅目昆蟲的繭絲膠固而成,內墊獸毛或羽毛。巢的大小為:高11.1-11.7,巢徑8.4-10.5,巢口徑3.7-4.1厘米。巢營造完畢即開始產卵,每天產一枚,每窩9-10枚。卵平均大小為:14.3-15×11.0-11.5毫米,重0.9-1.1克。卵呈白色,綴以淡紅褐色小斑,鈍端較密集,略成圈狀。
在中國浙江一帶,銀喉長尾山雀在3-4月間營巢繁殖,巢置柳樹、松樹、茶樹或竹林間。每窩產6-8枚卵,呈粉紅白或純白色,具紅褐色斑點。卵平均大小為15×12毫米。
卵產完後,由雌鳥單獨坐巢孵卵。此時雌鳥很少嗚叫,而雄鳥則常飛到鳥巢附近鳴叫,雌鳥聞聲而出,偕同雄鳥飛去取食,然後再伴隨返回,待雌鳥入巢後,雄鳥再離去。也見有雄鳥銜食餵雌鳥的情況。
卵經13天孵化出雛。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兩眼緊閉。第7天開始睜眼,體上各羽域亦開始明顯可見。雌雄鳥均擔任育雛工作,育雛期為15天,第16天雛鳥離巢。雛鳥離巢後,先由親鳥在巢區內領飛,習飛多次後才隨同親鳥飛離巢區。
銀喉長尾山雀有幫忙其他親鳥孵卵育兒的行為,這類鳥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一些自己有繁殖能力的銀喉長尾山雀,可能會進入其他成對銀喉長尾山雀產有卵的巢中幫忙(每一巢一到三隻),代替親鳥孵卵、幫孵卵的親鳥運送食物、或是為防止外敵靠近而進行警戒,且在雛鳥孵出後還會照顧保護雛鳥,受到幫助的多是「幫手鳥」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據研究記錄表明,協助者(helpers)在孵化開始時或將產完卵時出現開始參與育雛;其中一對的協助者(一巢兩對鳥輪候接着餵)很可能是其巢雛被毀而出於本能協助另一窩來喂,單個協助者則很可能是沒有生殖能力的幼鳥或暫未找到配偶的個體。
據1981年研究記錄表明,在育雛期間,受觀察的3個巢均有協助者(helpers),在孵化開始時或將產完卵時出現開始參與育雛;其中一對的協助者(一巢兩對鳥輪候接着餵)很可能是其巢雛被毀,由於育雛本能所使而協助這一窩來喂,單個協助者則很可能是沒有生殖能力的幼鳥或暫未找到配偶的個體。
在日本,鳥類行為觀察者們亦發現銀喉長尾山雀有幫忙其他親鳥孵卵育兒的行為,當成對的銀喉長尾山雀在巢中產卵時,或會有一到三隻和繁殖無關的銀喉長尾山雀一起進入窩裡幫忙,像這樣幫助育兒的鳥被叫做「幫手」,它們會代替親鳥孵卵、或是幫孵卵的親鳥運送食物,或是為防止外敵靠近而進行警戒,且在雛鳥孵出後還會照顧保護雛鳥,與工蟻、工蜂不同的是,它們自己有繁殖能力,常常頭一年幫助進行育兒,在第二年就會參加繁殖,研究調查表明,這類鳥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因此受到幫助的多是「幫手鳥」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亞種分化
銀喉長尾山雀(19亞種)
- 1. 銀喉長尾山雀伊朗北部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alpinus Hablizl, 年代1783
- 2. 銀喉長尾山雀法國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aremoricus Whistler, 年代1929
- 3. 銀喉長尾山雀指名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caudatus Linnaeus, 年代1758
- 4. 銀喉長尾山雀德國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europaeus Hermann, 年代1804
- 5. 銀喉長尾山雀長江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 Moore, 年代1855
- 6. 銀喉長尾山雀科西嘉島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irbii Sharpe & Dresser, 年代1871
- 7. 銀喉長尾山雀意大利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italiae Jourdain, 年代1910
- 8. 銀喉長尾山雀日本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kiusiuensis Kuroda, 年代1923
- 9. 銀喉長尾山雀希臘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macedonicus Dresser, 年代1892
- 10. 銀喉長尾山雀韓國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magnus Clark, 年代1907
- 11. 銀喉長尾山雀高加索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major Radde, 年代1884
- 12. 銀喉長尾山雀伊朗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passekii Zarudny, 年代1904
- 13. 銀喉長尾山雀英國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rosaceus Mathews, 年代1937
- 14. 銀喉長尾山雀西西里島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siculus Whitaker, 年代1901
- 15. 銀喉長尾山雀伊比里亞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taiti Ingram, 年代1913
- 16. 銀喉長尾山雀俄羅斯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tauricus Menzbier, 年代年代1903
- 17. 銀喉長尾山雀小亞細亞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tephronotus Gunther, 年代1865
- 18. 銀喉長尾山雀本州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trivirgatus Temminck & Schlegel, 年代年代1848
- 19. 銀喉長尾山雀華北亞種 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 Verreaux, 年代1870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種群現狀
該鳥在中國分布很廣,是常見的森林鳥類之一。在黑龍江省為留鳥,分布於全省大部山區,1995年春季在三江自然保護區設樣方統計,林地、灌叢2個類型生態環境每公頃分別得26和12隻;1997年在大別山區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三種類型植被環境中每公頃取樣得到的巢密度為0.42-1.42個。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西南部,長尾山雀的數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顯著增長。據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200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它們在歐洲多個國家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萬隻。
銀喉長尾山雀每年11月初飛到上海,翌年4月底又絡續飛回北方;1985年5月,在西郊虹橋地區獲2隻雄性亞成體,據此推測有少數銀喉長尾山雀在上海繁殖。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主要價值
- 生態
銀喉長尾山雀在夏秋季完全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春季和冬季食物中動物和植物的比為48∶52;生活在松林里的銀喉長尾山雀大多數以松毛蟲為食;對農業、林業有益。
- 研究
作為中國常見、可人工飼養的雀形目鳥類,銀喉長尾山雀也參與了不少的科學研究:如1984年5月江蘇省東南部沿海地區5.8級地震期間,對在上海距震中135公里處籠飼的五種雀形目鳥類異常反應的觀察記錄顯示,在陰雨天氣、無特殊異常的安靜室內,地震銀喉長尾山雀反應現象略多,在震前一日即呈現一定程度的厭食及呆鈍,反應程度為中等強度,地震前在籠內不停跳躍但無飛撞;1997年對包含銀喉長尾山雀在內的六種鳴禽鳴肌的比較解剖實驗研究結果,則通過找到起止點和發達程度的差異,初步分析了鳥類鳴肌形態結構對鳴叫的影響。
在鳥類繁殖季節,對銀喉長尾山雀[1]的繁殖和巢址選擇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表明:雀窩卵數在9~12枚之間,卵長徑14.74±0.07mm,卵短徑為11.33±0.05mm,卵重為0.96±0.02g,卵體積為0.97±0.01cm3;雀巢主要築於黑樺(46.15%)和蒙古櫟(30.77%),另外,對巢樹周圍的生境有一定的偏好性,巢周樹種多樣性指數和均勻性指數分別在0.503~1.522和0.726~1.385範圍內變動.
- 觀賞
銀喉長尾山雀,北京人用於籠養的叫它「子子貓兒」或「吇吇貓」,形亦同於俗稱「紅子」的沼澤山雀,體小而輕捷,白多黑少,羽毛松而不緊,茸茸一團,頗似雛貓,故以貓名,喜靜而不喜動,憨態可掬,只是不易久養(即不適應人工飼養,久則易死)。
視訊
參考文獻
- ↑ 銀喉長尾山雀的巢址選擇. 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