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鎧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鎧鯊

學名  Dalatias licha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英文名 Seal shark

別名  Squalus nicaeensis、

    黑鮫、黑沙、沙魚(臺東)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182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角鯊 Squaliformes

  鎧鯊 Dalatiidae

  鎧鯊 Dalatias

鱗睡鯊,體頗長,圓柱形;吻甚短,眼前吻長約等於眼徑;眼卵圓形,眼徑為口前吻長的1/2;噴水孔位於眼睛後上方,孔徑為眼徑的1/2;口裂淺弧形,口寬約等於或稍大於口前吻長;唇厚,肉質;上下顎齒不同形,上顎齒尖刺狀,基底寬,有二叉,正中齒直立,兩側齒向口角後方漸傾斜,每側8-9枚;下顎齒每側8-9枚,葉片狀,基底扁方形,與相鄰齒相互重疊,齒冠三角形,具鋸齒緣,正中齒直立,兩側齒向口角後方漸傾斜,齒亦漸小;上顎齒3-4行,下顎齒1-2行在使用;鰓裂五對,小於眼徑,最後一個稍大;盾鱗具一棘突,排列稀疏,彼此不重疊。背鰭二個,較小;第一背鰭上角圓,後緣直;第二背鰭大於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後方1/3的上方,內緣長約等於基底長;尾鰭上葉發達,下葉前與上葉相接處有一缺刻;腹鰭基底約為第二背鰭基底長的1.5倍,前緣直,角圓,後角尖突;胸鰭外角圓,後緣圓突,內角圓弧形。[1]

鰭及顏色

盾鱗具一棘突,排列稀疏,彼此不重疊。背鰭二個,較小;第一背鰭上角圓,後緣直;第二背鰭大於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後方1/3的上方,內緣長約等於基底長;尾鰭上葉發達,下葉前與上葉相接處有一缺刻;腹鰭基底約為第二背鰭基底長的1.5倍,前緣直,角圓,後角尖突;胸鰭外角圓,後緣圓突,內角圓弧形。[2]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37 - 1800公尺

生活於溫帶、熱帶大陸棚和島嶼斜坡水域之底層深水鯊,分布於37公尺到至少1800公尺深處,但常見於200公尺附近水深處。肝臟含油量高,可增加浮力,不用鰭或身體擺動即可停在水中。不成群,常單獨行動。主要以底棲硬骨魚為食,但也捕食魟、鮫、頭足類及甲殼類等。 [3]

分佈

西大西洋喬治灣墨西哥灣北部。東大西洋:冰島(Ref。12462),蘇格蘭愛爾蘭大西洋向摩洛哥地中海西部,馬德拉喀麥隆的坡度。西印度洋莫桑比克南非西太平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中太平洋:夏威夷。。台灣分布南部、東北部。[4]

繁殖

卵胎生,每產10-16子,剛產子鯊長約30公分。具有擁抱的獨特配對(參考205)。

保育

脆弱(VU) (A2bd + 3d);評估日期: 2017年7月3日

視頻

Squale-liche "Kitefin shark" (Dalatias licha) (06, France) July 2018

參考文獻

  1. 鎧鯊,fishdb.sinica.edu.tw
  2. 鎧鯊,fishdb.sinica.edu.tw
  3. 鎧鯊,fishdb.sinica.edu.tw
  4. Dalatias licha,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