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模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鑽石模型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鑽石模型又稱鑽石理論,是對國家競爭力的規範解釋,一種理解國家或地區全球競爭地位的全新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商業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0年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構建了一個產業資源配置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影響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
鑽石模型四要素
波特識別出影響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四個主要因素,並以鑽石圖來顯示(見圖1)。
鑽石模型四要素是:
(1)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2)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
(3)相關與支持性產業。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4)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
生產要素
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指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則是指現代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機構等。波特認為,初級生產要素重要性越來越低,因為對它的需求在減少,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全球的市場網絡來取得(當然初級生產要素對農業和以天然產品為主的產業還是非常重要的)。高級生產要素對獲得競爭優勢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級生產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資本上大量和持續地投資,而作為培養高級生產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機構,本身就需要高級的人才。高級生產要素很難從外部獲得,必須自己投資創造。
從另一個角度,生產要素被分為一般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高級專業人才、專業研究機構、專用的軟、硬件設施等被歸入專業生產要素。越是精緻的產業越需要專業生產要素,而擁有專業生產要素的企業也會產生更加精緻的競爭優勢。
一個國家如果想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強大而又持久的產業優勢,就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這兩類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與精緻程度也決定了競爭優勢的質量。如果國家把競爭優勢建立在初級與一般生產要素的基礎上,這樣的競爭優勢通常是不穩定的。
波特同時指出,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沒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另外,人工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一種刺激產業創新的壓力,促進產業競爭優勢的持久升級。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可以在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一般認為,資源豐富和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應該發展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但是這類產業對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不會有大的突破,同時僅僅依賴初級生產要素是無法獲得全球競爭優勢的。
需求條件
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國內市場的客戶需求,這是國外競爭對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認為全球性的競爭並沒有減少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戶的本質非常重要,特別是內行而挑易的客戶。假如本地客戶對產品、服務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國際上數一數二,就會激發出該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能滿足最難纏的顧客,其他客戶的要求就不在話下。如日本消費者在汽車消費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歐洲嚴格的環保要求也使許多歐洲公司的汽車環保性能、節能性能達到全球一流。美國人大大咧咧的消費作風慣壞了汽車工業,致使美國汽車工業在石油危機的打擊面前久久緩不過神來。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預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顧客需求領先於其他國家,這也可以成為本地企業的一種優勢,因為先進的產品需要前衛的需求來支持。德國高速公路沒有限速,當地汽車工業就非常賣力地滿足駕駛人對高速的狂熱追求,而超過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時速在其他國家則毫無實際意義。
相關與支持性產業
對形成國家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係。波特的研究提醒人們注意「產業集群」這種現象,即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國內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以德國印刷機行業為例,德國印刷機雄霸全球,離不開德國造紙業、油墨業、製版業、機械製造業的強勢發展。美國、德國、日本汽車工業的競爭優勢也離不開鋼鐵、機械、化工、零部件等行業的支持。有的經濟學家指出,
發展中國家往往採用集中資源配置,優先發展某一產業的政策,孤軍深入的結果就是犧牲了其他行業,鍾愛的產業也無法一枝獨秀。本國供應商是產業創新和升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係。另外,有競爭力的本國產業通常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產業不在國際上競爭,但只要上游供應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對整個產業的影響仍然是正面的。
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
波特認為,企業的戰略取向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許多美國企業中,由於財務管理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層占據支配地位,因而企業往往缺乏對產品設計、製造和改進過程的重視,而是採取以短期財務回報最大化為目標的戰略,致使在以工程技術為基礎、以產品設計和加工製造為關鍵環節的行業中,美國企業(如汽車工業)的競爭力相對喪失。而在德國和日本企業中,工程師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層占據支配地位,因此,這些企業注重加工製造過程和產品設計,並在此基礎上採取促進產品持續改進、更新的戰略,有效地提高了它們在相關產業中的國際競爭力。
波特指出,推進企業走向國際化競爭的動力很重要。這種動力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力,也可能來自與本地企業結構相關的競爭者的壓力。創造與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聯因素是國內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波特認為,這一點與許多傳統的觀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認為,國內競爭太激烈,資源會過度消耗,妨礙規模經濟的建立;最佳的國內市場狀態是有兩到三家大企業,用規模經濟和外商抗衡,並促進內部運作的效率化;還有的觀點認為,國際型產業並不需要國內市場的對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10個國家中,強有力的國內競爭對手普遍存在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必然先經過國內市場的搏鬥,迫使其進行改進和創新,海外市場則是競爭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下,放眼國內沒有競爭對手的「超級明星企業」通常並不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波特構建的鑽石模型着眼於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層面,而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要通過「一群生產相似替代品的公司」來實現。因而鑽石模型也可以看作是對國家(或地區)企業整體角度的資源配置分析框架。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中國字|看中國人專屬的浪漫和智慧!,搜狐,2022-10-12
-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搜狐,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