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川市天主堂落於銀川市的繁華地段———解放西街134號。整個院落長49米,寬40米,占地1960平米,銀川市天主堂不僅是寧夏教區主教府,同時也是聖母會修女院所在地。院落內除了大堂外,還有主教樓、修女樓和辦公樓。辦公樓一部分房間作辦公室和神父住房,其餘房間出租。
歷史沿革
1923年,康神父買下了現在銀川天主堂的基地,蓋起了一座小教堂,奉聖母聖心為主保,並蓋起了神父住房和教友住房。小教堂也為東西走向,長20米,寬8米,平房,東門供修女、女教友出入,北門供男教友出入,男教友跪在前面,女教友跪在後面,前排女教友與後排男教友跪凳間隔約一米,供男教友出入聖堂。北房檐向外延伸1米,形成一條寬1米的走廊,房檐邊緣用圓木柱支撐,北門房檐上方有一小閣樓,上裝銅鐘一口。
1978年改革開放,歸還了部分教產,恢復了教務活動。但此時的教堂因年久失修,已成為危房。1983年在原址耗資67萬元蓋一座天主堂和一棟住宅樓。2004年8月份在北側塔樓下方建一聖母山。
教堂現況
現在的大堂,是1986年在拆除了舊堂的基礎上,於1987年建起來的,大堂為聖母聖心堂,哥特式雙塔建築,最多時可容納700人。大堂總長29米,鐘樓總高31米,使用面積577平米。大堂整體結構呈「工」字形,東西走向,堂門向東。
大堂共分三部分,前部分的雙塔是鐘樓和唱經樓,中間為主體部分,後面是祭台。雙塔共有三層,進大門為前庭,南北兩側各有一處神父聽告解的神工架、聖水盆。從這裡拾階而上二層,便是鐘樓和唱經樓,樓上擴音和燈光設備齊全。每逢大瞻禮或大的慶祝活動,教區的天聲歌詠團就在這裡演唱聖歌。雙塔三層上面有兩個高2米的梯形十字架底座,十字架為黑色梅花頭,高2米。大堂主體部分為脊形,屋頂鋪有磚瓦;祭台屋頂為圓形建築。大門前牆最上端裝有直徑為2米的圓形12瓣葵花圖案玻璃窗。堂內分南北兩區,各擺有有二十條跪凳,供教友參與彌撒。大堂內部後面為祭台,祭台的上方懸掛着巨幅耶穌善牧畫像,左右兩側為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畫像。祭台前面兩側為聖母聖心和耶穌聖心小祭台。小祭台南北兩側向外各有一處更衣室;祭台後牆呈半圓形。堂內三面牆上有機地排列着十四處苦路像,大堂頂部吊有八盞巨型彩燈。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
- ↑ 【哥特建築:飛扶壁】,新浪博客,2014-05-30
- ↑ 哥特建築之精髓 ——玫瑰窗 (the rose window)║牆紙知識 ,搜狐,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