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毛利
![]() |
銷售毛利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銷售毛利是指銷售收入扣除主營業務的直接成本後的利潤部分,其中的直接成本不包括企業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稅收等。
銷售毛利的計算公式
銷售毛利計算公式為:
銷售毛利=銷售收入淨額-銷售成本
銷售收入淨額=銷售收入-銷售折扣或折讓
或:
銷售毛利=銷售淨額×毛利率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額×100%
影響銷售毛利的因素
影響銷售毛利的因素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大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市場供求變動而導致的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的升降以及購買價格的升降;內部因素則包括開拓市場的意識和能力、成本管理水平(包括存貨管理水平)、產品構成決策、企業戰略要求等。
術語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開展的包括我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名詞術語的規範和審定,「對支撐科技發展,保障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該機構界定的「科技名詞」(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也稱為「術語」,「是專業領域中科學技術概念的語言指稱,即科學技術概念在語言中的名稱」。
因此無論是文化核心詞還是學科的專業術語,都是概念的語言指稱或詞和短語的固化形式。術語雖屬語言中詞彙的組成部分,卻與一般詞彙有較大區別。即為便於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換,術語反映的是現代世界科學技術的通用概念,術語所指稱的概念特徵、概念關係、概念定義、概念體系、概念訂名具有國際化和超語言性的特徵。中國名詞術語規範的國家標準實際上主要是基於漢語制訂的,而漢語名詞術語審訂原則和方法又很大程度上參照了術語規範的國際標準,絕大多數現代漢語的科學技術術語是音譯或意譯的西方語言術語。這種做法無疑可以促進不同國家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換,但是術語規範化在提高語言信息交換效率的同時,也會對語言多樣性的保持和語言的自主創新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語言規範和語言創新是需要平衡與協調的兩種語言發展過程中同等重要的目標和趨勢。特別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術語來說,術語所反映的相關概念範疇與其指稱語言的關係非常密切,術語的規範制定與交流傳播也會受所屬語言的明顯制約。
參考文獻
- 移至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移至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