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錫安,外文名:Zion,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簡介
一個含義深遠,又勾起人感情的用語,在聖經及基督教神學均如此。
1.舊約聖經
它原是大衛王國一個有圍牆的城堡,也是地理上、政治上,及經濟上的首都;那裡也是神之「家」的所在地。在救恩故事內,稱作「錫安」之衛城占了顯着的位置,因為那地是神使其盟約(Covenant)變得可見之地,是祂立意要與民同居之處,也是祂要作戴維王朝之父的所在。有時「錫安」亦作耶路撒冷的別名。
錫安一用語是由三種元素合成︰以色列經驗中重要的事件;神藉神跡支持的應許,和與迦南及巴比倫宗教搏鬥的經驗。
a.重要事件。大衛從耶布斯人手中把耶路撒冷奪過來,並且把約櫃搬到那裡;之後,在王國統一時的經驗、所羅門時代聖殿的啟用、西拿基立的圍城及撤退、尼布甲尼撒的毀城滅殿,以至在哈該及撒迦利亞時代的重建,全留下它們的痕跡在歷史書、詩篇和先知書內。
b.應許的話語。在詩篇二及一三二,神揀選錫安和揀選戴維的王朝,二者是相連的,都是先知拿單說的聖諭(撒下七11~16)。神又用非常的神跡,來顯出錫安是神揀選之地,天上的君王能與人同在之處──戴維在阿珥楠的禾場上築壇獻祭,天上降下大火來表示悅納(代上二十一26);當所羅門把約櫃搬入聖殿,並且奉獻聖殿之時,神顯出大榮耀來〔參神的顯現(Theophany1157Theophany);代下五13~14,七1〕。這一切的神跡,是詩篇及先知末世論歌頌錫安的背後原因。
與錫安有關的一連串神學詞語,均可在下列的短句顯示出來︰「戴維之城」(代下五2)、「上帝之城」(詩四十六4)、祂的「安息之所」(詩一三二13~14)、祂的「聖山」(詩二6;但九16)以及「聖城」(賽四十八2,五十二1;尼十一1)。
c.爭辯。若與已知的山,例如常年積雪的黎巴嫩山相比,錫安山是比較矮小的。但對朝聖者來說,錫安山永遠不僅是一座山,那是他們在節日「登耶和華的山」,「站在祂的聖所」之地(詩二十四3)。不過有時詩人誇大了山的高度(詩四十八),先知亦會如此(賽二;彌四)。對他們來說,錫安是無與倫比的。
巴力經文亦把其神話式的宮殿置於撒分之巔,那裡是巴力「揀選之地」,是「得勝之」,他的聲音要由此響徹天下,使敵人驚惶。詩四十八肯定錫安山的超越,宣稱耶和華才是真正的王,而不是迦南人信的巴力。同樣地,詩四十六肯定耶和華是從「神的城」來管治全地,城中有一道河流出來(4節,另參結四十七1);這是對抗迦南之神伊勒,它位在山上,山上有兩條河。「錫安山大君王的城」(詩四十八2)位於應許地之心臟,代表耶和華是歷史上得勝的大軍(出十五;士五;另參賽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二,六十~六十三)。「週遊錫安」(詩四十八12及下),檢查其城樓,是代表加強信心、有把握的保障、國家的身分,以及能享受神的同在。但錫安與巴力崇拜的關係又怎樣呢?沒有正確的立約關係,一切安全感及判斷都是虛假的。
賽四十~五十五宣告猶太人被虜後,耶和華要返回錫安。新巴比倫王的銘文顯出,尼布甲尼撒、他的父親及其後繼人,均看巴比倫為宇宙的中心,是戰士及創造者瑪爾杜克神(Marduk)的大本營,萬民都要來這裡向他朝貢。我們可以看錫安的國家預言和政治預言(如︰賽二十四,四十五14及下,四十九22及下,五十一,五十四,六十及下),都是當代人為着對抗迦南宗教,以及本土化的努力,目的就是肯定錫安的神,是高於一切與之競爭的神只。
2.新約
新約形容的錫安,超越了戴維王朝那種宗族、地域及經濟的框框,事實上它的重心不在用一座可見的殿或城來代表神的國,乃是在乎耶穌(參約四20及下)。信徒因為進入了新的約,已經與天上的敬拜者一起「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另參啟十四1)。新約不像舊約的錫安山,沒有指定一個聖城、祭壇或敬拜的地方,代表神的同在。
雖然保羅預見到,當「救主從錫安出來」之日,就是全以色列家得救之時(羅十一26),新約卻並無提及錫安會成為地上一個重建的聖殿、世界的首府,或某種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當時代論者(參時代論神學,Dispensational Theology367Dispensational Theology)完全用字義的方式,來解釋舊約錫安的末世論時,似乎誤解了詩的象徵手法,其經文本身的爭辯式原意,以及耶穌和新約對它的重新解釋。「天上的耶路撒冷」,與地上各種的錫安主義,都是沒有關係的。 (參考資料:《當代神學詞典》)
參考文獻
- ↑ 《聖經·舊約》我鍾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