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的主題選定為作家的成長背景,如作家和故鄉,作家和親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生活、受教育經歷等等。在我們選擇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由此讀者可以看到這些作家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他們的作品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即「英雄出處」。這樣一套書既能體現這一批當代作家的精神源頭,又能展現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加之與文字風格相配的插圖,必將給讀者呈現一份完整而精彩的當代作家檔案。
作者簡介
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於河南省、沈丘縣。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五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二十餘種。短篇小說《鞋》獲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內容預覽
陳思和 黃山書社的一位年輕的編輯來信告訴我,出版社正在策劃出版一套當代作家的選集,編輯宗旨是通過作品來反映當代作家的成長道路,如作家和故鄉,作家和親人,作家的童年經驗、接受教育的方式等等。她說:「我們選擇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由此讀者可以看到這個作家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他們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即作家的精神源頭。」我注意到信中用了「我們選擇」這組詞,猜想大約這些作品不光是作家自己選出來的,而是編輯與作家共同商量、一起挑選出來的,自然也有了編輯的主動與理解的投入。這樣的通過出版社編輯主體參與策劃的一套作家文叢,應該是獨具一格的。 從編輯部給我提供的目錄來看,大多數是當代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