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民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閩民系,亦稱為「閩海民系」或「閩族」。中原漢人遷居福建可追溯至漢代,吳國入閩設立建安郡。晉代永嘉二年即公元308年發生五胡亂華,當時開始有八姓入閩,是為漢人大規模移民入閩之始。從此見諸於文字記載的漢人入閩漸多。到了晚唐,又有陳元光開漳和王潮、王審知入閩(十八姓從王)建立閩政權的事件,從而形成了一個中原漢人入閩的高潮。閩民系大致形成在隋唐五代這個時期。
隨着福建海上貿易的發展以及農業土地的緊張,閩民系開始向粵東、雷州半島、海南島與台灣、東南亞各地移民,明清至今登上華人首富的商人里便有先祖從泉州移居廣州的伍秉鑒[1],印尼華僑祖籍民國間由福建晉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古都斯金湖的針記創始人黃維源與福州福清的林紹良和祖籍莆田移居潮汕的李嘉誠等閩商,有的向歐洲、美洲、日本等地移民,分布極為廣泛,成為最大的海外華人族群。
閩民系形成和擴散
閩民系來源
閩民系來源於西晉末年與六朝時期至五代漸次移入閩、浙、粵的中原人和古閩人。
因為南下地點不同,民系分支的語言有不同程度的不同,亦因為大家南下的原地點不同,而晉朝時各地風俗,語言亦有差別,而細分為數個民系。但閩海民系的人都來相差不遠的時代,閩語區多山,與中原相阻,使北方文化,語言難以影響此民系的發展,亦令閩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閩人亦在歷史上避過多次的大屠殺,為目前中國保留漢文化和傳統最好的地區,族群家族觀念很強。同時移居福建及廣東沿海地區更享有交通便利,閩人在航海,貿易等亦取得多樣成就,亦有閩商之美名。滿清剃髮易服和文字獄使漢文化受到很大影響,但閩人血液里仍流淌着漢族儒家傳統文化。在明末清除初時閩商更是傾盡資本幫助鄭氏集團(鄭成功)以福建為基地進行反清復明活動。清軍占領福建和台灣之後,大量閩人繼續下南洋,經過200多年積累再次崛起,積累了大量財富,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菲律賓的經濟,而且富可敵國,並在清末民國初幫助孫中山、楊衢雲等革命,與控制全中國經濟的滿族再戰,志在推翻滿清政府。在民國時期華僑富豪以陳嘉庚為首,在這一帶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環,提供國民黨革命、北伐、抗日的資金中轉站,有大量銀行,企業為國民黨提供資本。新中國成立後,大量原居於廈門、廣州、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閩籍資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閩民系當中數十萬都在中西區、灣仔區、東區、觀塘區沿海以及九龍城區紅磡一帶。東南亞閩人在馬來西亞的人口比重為20%,卻控制着全國40%的經濟;占菲律賓總人口1%控制了該國70%的財富,而占印尼總人口5%更是控制了該國80%的財富如民國初由福建晉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古都斯金湖的針記創始人黃維源等,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達75%更是不在話下[2]。
視頻
閩民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伍秉鑒:19世紀中國的世界首富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巨商 卻因身份卑微 下場悽慘 ,搜狐,2020-06-22
- ↑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但不全是華人,且華人比例正在下降 ,知乎專欄,20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