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閩槐 |
閩槐(學名:Sophora franchetiana),為雙子葉植物綱、蝶形花科、苦參屬的植物。分布於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湖南、浙江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的地區,常生于山谷溪邊灌木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槐(原始種),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具縱裂紋。當年生枝綠色,無毛。羽狀複葉長達25厘米;葉軸初被疏柔毛,旋即脫淨;葉柄基部膨大,包裹着芽;托葉形狀多變,有時呈卵形,葉狀,有時線形或鑽狀,早落;小葉4-7對,對生或近互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6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具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稍偏斜,下面灰白色,初被疏短柔毛,旋變無毛;小托葉2枚,鑽狀。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葉;花萼淺鍾狀,長約4毫米,萼齒5,近等大,圓形或鈍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近圓形,長和寬約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脈紋,先端微缺,基部淺心形,翼瓣卵狀長圓形,長10毫米,寬4毫米,先端渾圓,基部斜戟形,無皺褶,龍骨瓣闊卵狀長圓形,與翼瓣等長,寬達6毫米;雄蕊近分離,宿存;子房近無毛。莢果串珠狀,長2.5-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種子間縊縮不明顯,種子排列較緊密,具肉質果皮,成熟後不開裂,具種子1-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干後黑褐色。花期6-7 月,果期8-10月。
基本內容
界:植物界
目:薔薇目
科: 豆科
屬: 槐屬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小枝、葉軸、葉柄、花序和花萼密被銹色絨毛。羽狀複葉長10-15厘米;葉柄長1-2厘米;托葉鑽狀,長約4毫米;小葉5-7對,互生,厚紙質,橢圓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漸狹,邊緣內卷,上面無毛,亮綠色,下面被銹色貼伏絨毛,中脈上面微凹,下面明顯隆起,側脈上面不顯。總狀花序頂生,長約6厘米;總花梗長2厘米;花萼長2-3毫米,寬4-5毫米,萼齒5,三角形,等大;花冠白色,花瓣近等長,旗瓣倒卵狀長圓形或近圓形,長約10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微缺或呈倒淺心形,基部具細柄,柄長占四分之一,翼瓣長圓形,瓣片長約7毫米,寬約3.5毫米,幾無耳,柄纖細,內彎,龍骨瓣近半月形,先端鈍圓,瓣片長6毫米,寬4毫米,柄長約3毫米;雄蕊10,分離或基部稍連合;子房疏被棕色或銹色柔毛,胚珠4粒,柱頭點狀。莢果圓柱形,長4-6厘米,被棕褐色柔毛,先端具纖細的喙,通常只含1粒種子,稀見2-3粒,如含2粒種子,則種子間明顯縊縮成串珠狀;種子卵球形,長約8毫米,黃色,具光滑。花果期4-9。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谷溪邊灌木林中,海拔1000米以下。模式標本采自福建福州附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