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爾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閻爾梅(1603年-1679年),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江南沛縣人,詩人。
祖父閻泉。長相耳大面白,人稱白耷。復社成員,與張溥、陳子龍齊名。[1]崇禎元年(1628) ,至京師,住真空寺。崇禎三年庚午(1630),中舉人。曾參加抗清活動,被史可法聘為幕僚,兩人常討論復國大計,閻爾梅曾勸史可法聯合張七領導的榆園軍,一起恢復中原[2];順治八年(1651年)李化鯨的榆園軍抗清失敗,閻爾梅及弟閻爾羹在沛縣被逮捕,入濟南監獄。由山東總督沈文奎提審,他「瞪目直上視,不拜」,且吟:「忠孝平常事,捐軀亦等閒 」。順治十二年(1655)夏,手刃愛妾,毀先人墳墓,攜子逃亡,托幼子於虞城張十六,「走山東,聯絡四方魁傑,謀再舉」。後出家為僧,自詡「蹈東和尚」,順治十六年,春天離開沛縣,由河南經河北,至芮城、猗氏,拜會王似鶴。[3]歷游楚、蜀、秦、晉及關外,不久潛回家鄉著述。康熙元年攜子寓居虞城縣小喬集。康熙四年(1665),為仇家所告發,再躲至刑部尚書龔鼎孽的家中,最後由龔鼎孽出面調停,禍事始平。康熙十二年(1673),回沛縣,閉門不問世事。康熙十八年(1679)冬卒。[4]著有《白耷奇山人集》等。閻爾梅墓在今沛縣劉河崖村。
生平
閻爾梅,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1603年10月16日),卒於清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679年12月28日),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江蘇沛縣人。「白耷」二字,有人釋為耳大面白,其實,「白耷」(搭)乃豐、沛俗語,指「無用」。以此為號,表示自嘲。
閻家家道小康,父親飽讀詩書,考中秀才,未能仕進,教館於嶧縣褚氏。父親希望兒子讀經治學,登科入仕。但閻爾梅入學後對求取功名的八股文興味索然,卻十分關心國計民生,更喜歡吟誦歷代英賢的事跡與詩章。十一歲初下科場,便在考卷中評說時政,考官嗔之為「英氣太甚,須折磨之」。1628年崇禎帝即位,閻爾梅以「恩選」入京參加會試,因清軍逼近京師,舉朝震恐,考試延至崇禎庚午(1630)舉行,閻爾梅考中舉人。
主考官是復社領袖之一的楊廷樞。為了壯大復社力量,為東林黨冤魂吐氣,他有意錄取吳中子弟甚眾,如楊廷麟、陳子龍、吳偉業、陳明夏等,皆與閻爾梅同科中舉。楊廷樞讚揚閻爾梅的詩文「曠逸跌宕,有吐唾四海之氣。」
中舉之前,閻爾梅常在詩友聚會時抨擊閹黨,表示對東林黨人的同情,竟被人以「東林渠魁」之名訐告於官府,幾乎被捕入獄。這次入京會試,他索性正式加入了復社。回鄉後,除多次參加南方的復社文會外,還在沛縣、徐州立社會友,上書請纓,立志於投筆從戎,為挽救明王朝而效力。
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李自成的農民軍橫行天下,沛縣也有動亂。此時閻爾梅為了地方安寧,曾組織了千人的地方武裝,被沛縣當地造反的劉玄的部眾打敗。
不久,北京傳來崇禎皇帝自殺的消息,閻爾梅痛不欲生,絕食七日,死而復甦。
南明政權在南京建立後,曾派巡按史王燮到徐州考察軍務。閻爾梅聞訊,披掛重孝求見,痛陳復國大計。其基本主張是政府軍與農民軍合力抗清。但言不見用。
為了鞏固徐州防務,史可法循運河北上。閻爾梅又趕到白洋河與史可法相見,再陳抗清之計。甚至自告奮勇,帶空白告身(委任狀),去招撫山東榆園軍,為朝廷所用。可惜史可法亦不能用其計。史可法兵退揚州,戰敗,這才有揚州的十日大屠殺。
勸史可法不果,閻爾梅又到淮北總兵、東平伯劉澤清處進言。因為劉澤清無心抗清,又不願加害閻爾梅,便將他灌醉,置於小船,任其漂流,自己則率軍後撤。酒醒後,閻爾梅曾經組織了一小隊義軍,準備在淮安抗清,但淮安富戶怕因他的抵抗招來屠城之災,便故意向清軍報信,讓閻爾梅的抵抗流產。
九死一生後,閻爾梅回到沛縣,稍作安頓,他即到山東曹州參加了抗清的榆園軍。為了活動方便,他削髮為僧,自稱蹈東和尚,往來於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各地,並幾次化裝入京,偵察清廷動靜,為榆園軍通風報信。
順治八年(1651),李化鯨領導的榆園軍抗清失敗,這才有閻爾梅的被捕。入濟南大獄後,閻爾梅只求速死,故而並不隱瞞所作所為。意外的是,主管獄審者為明朝故吏,他們仰慕閻爾梅之名,一方面拖延訊問日期,一方面勸其降順朝廷。閻爾梅雖然拒絕了勸降,但也感激他們的照顧。經獄方多方周旋,閻爾梅獲得了適度的自由。順治十二年(1655),借監護者放鬆警覺,閻爾梅疾速逃出濟南,返回家鄉。知道清廷不會善罷甘休,他削平了祖墳,匆忙攜幼子逃往河南。不久,清兵追至,其妻妾雙雙自縊。
從順治十二年(1855)到康熙十二年(1673),閻爾梅整整度過了十八年的流亡生活。其間,他改名易姓,騎驢彈琴,遊歷了中國大半片疆土,醞釀了一腔遺民幽怨,留下了數卷樂府短歌。直到晚年,才重回故鄉。「逃名以後總餘年,驢背囊琴不掛弦」,大概是他的寫照。
史書稱讚他是「疾風勁草,布衣之雄」。看來,十分恰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