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溥注音:ㄓㄤ ㄆㄨˇ,拼音:Zhāng pǔ)(1602年-1641年),字天如太倉(屬今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復社領導人。

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覆七遍,《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抄書焚書反覆七遍,冬天手凍裂,以熱水浸暖繼續再練。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評議時政,「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崇禎十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1]

  1. 明史·周延儒傳》:「至是歸,失勢,心內慚。而體仁益橫,越五年始去。去而張至發、薛國觀相繼當國,與楊嗣昌等並以娼嫉稱。一時正人鄭三俊、劉宗周、黃道周等皆得罪。溥等憂之,說延儒曰:『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聲。』延儒以為然。」杜登春《社事始末》說張溥:「竊竊自疑,非起復宜興,終是孤立之局。與錢牧齋、項水心、徐勿齋、馬素修諸先生謀於虎丘之石佛寺。」杜登春《社事始末》記張溥「遣干仆王成貽七札,入選君吳來之先生昌時邸中。吳先生者,一時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之人也。輦轂番子,密布內外,線索難通。王成以七札熟讀,一字一割,雜敗絮中。至吳帳,為蓑衣裱法,得達群要。時是辛巳二月。」《明季北略》卷十九:「宜興再召,通內而贄幣帛者,馮涿州也;奔走而為線索者,太倉張溥、嘉興吳昌時也。擘畫兩年,綸綍始下。時為崇禎十四年之二月六日。陛見,相得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