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伽德羅常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在物理學和化學中,阿伏伽德羅常數(符號:N_A或L;Avogadro number)的定義是一莫耳[1] 物質中所含的組成粒子數(一般為原子或分子),記做NA。因此,它是聯繫粒子摩爾質量(即一摩爾時的質量),及其質量間的比例係數。
較早的針對化學數量的定義中牽涉到另一個數,阿伏伽德羅數,歷史上這個詞與阿佛加德羅常數有着密切的關係。一開始阿佛加德羅數由讓•佩蘭定義為一克原子氫所含的分子數;後來則重新定義為12克碳-12所含的原子數量。因此,阿佛加德羅數是一個無量綱的數量,與用基本單位表示的阿佛加德羅常數數值一致。在國際單位制(SI)將莫耳加入基本單位後,所有化學數量的概念都必需被重定義。阿佛加德羅數及其定義已被阿佛加德羅常數取代。
歷史
阿佛加德羅常數以19世紀初期的意大利化學家阿莫迪歐•阿佛加德羅命名,在1811年他率先提出,氣體的體積(在某溫度與壓力下)與所含的分子或原子數量成正比,與該氣體的性質無關。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於1909年提出,把常數命名為阿佛加德羅常數來紀念他。佩蘭於1926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一大課題就是各種量度阿佛加德羅常數的方法。
阿佛加德羅常數的值,最早由奧地利化學及物理學家約翰•約瑟夫•洛施米特|Johann Josef Loschmidt於1865年所得,他透過計算某固定體積氣體內所含的分子數,成功估計出空氣中分子的平均直徑。前者的數值,即理想氣體的Number density|數量密度,叫「Loschmidt constant|洛施米特常數」,就是以他命名的,這個常數大約與阿佛加德羅常數成正比。由於阿佛加德羅常數有時會用L表示,所以不要與洛施米特(Loschmidt)的L混淆,而在德語文獻中可能時會把它們都叫作「洛施米特常數」,只能用計量單位來分辨提及的到底是哪一個。
要準確地量度出阿佛加德羅常數的值,需要在宏觀和微觀尺度下,用同一個單位,去量度同一個物理量。這樣做在早年並不可行,直到1910年,羅伯特•密立根成功量度到一個電子的電荷,才能夠藉助單個電子的電荷來做到微觀量度。一摩爾電子的電荷是一個常數,叫法拉第常數,在麥可•法拉第於1834年發表的電解研究中有提及過。把一摩爾電子的電荷,除以單個電子的電荷,可得阿佛加德羅常數。自1910年以來,新的計算能更準確地確定,法拉第常數及基本電荷的值(見下文#測量)。
讓•佩蘭最早提出阿佛加德羅數(N)這樣一個名字,來代表一克分子的氧(根據當時的定義,即32克整的氧),而這個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入門課本See, e.g., 改用阿佛加德羅常數(N_A)這個名字,是1971年摩爾成為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後的事,因為自此物質的量就被認定是一個獨立的量綱。於是,阿佛加德羅數再也不是純數,因為帶一個計量單位:摩爾的倒數(mol−1)。
儘管不用摩爾來量度物質的量是挺罕見的,但是阿佛加德羅常數可用其他單位表示,如磅摩爾(lb-mol)或盎司摩爾(oz-mol)。
科學上的一般用途
阿伏伽德羅常數是一個比例因數,聯繫自然中宏觀與微觀(原子尺度)的觀測。它本身就為其他常數及性質提供了關係式。例如,它確立了氣體常數R與玻耳茲曼常數k_B間的關係式,
- R = k_{\text{B}} N_{\text{A}} = 8.31446261815324|u=J⋅K−1⋅mol−1
- F = N_{\text{A}} e = 96485.3321233100184 C/mol
同時,阿伏伽德羅常數是原子質量單位(u)定義的一部份,
- 1\ {\rm u} = \frac{M_{\rm u}}{N_{\rm A}} = 1.660 \, 539\, 040(20)\times 10^{-27}kg
測量
電量分析
最早能準確地測量出阿佛加德羅常數的方法,是基於電量分析(又稱庫侖法)理論。原理是測量法拉第常數F,即一摩爾電子所帶的電荷,然後將它除以基本電荷e,可得阿佛加德羅常數。
- N_{\rm A} = \frac{F}{e}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鮑瓦爾與戴維斯(Bower & Davis)實驗在這一方法中堪稱經典,原實驗中電解槽的陽極是銀製的,通電後銀會「溶解」,實驗中電量計所量度的就是這些單價銀離子所帶的電量,電解液為過氯酸,內含小量過氯酸銀。設電流的大小為I,通電時間為t,從陽極中離開的銀原子質量為m及銀的原子重量為A_r,則法拉第常數為:
- F = \frac{A_{\rm r}M_{\rm u}It}{m}。
原實驗中部份銀原子會因機械性摩擦而脫落,而非通過電解,所以想通過銀電極的消耗量來獲得因電解而消耗的銀原子質量m,就必須要解決摩擦造成的質量消耗問題,同時又不能大幅增加實驗誤差,為此NIST的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能補償這個質量的方法:他們改在電解質中添加已知質量m的銀離子,並使用鉑製的陰極,銀離子會在陰極上形成鍍層,通過觀測鍍層來得知實驗進程。法拉第常數的慣用值為F_{90}=96485.3251(12)C/mol,對應的阿佛加德羅常數值為6.022 140 857 (74)×1023 mol-1:兩個數值的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皆小於1.3|e。
電子質量測量
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負責發表國際用的物理常數數值。它在計量阿佛加德羅常數時,用到電子的摩爾質量A_r(e)Mu,與電子質量m_e間的比值:
- N_{\rm A} = \frac{A_{\rm r}({\rm e})M_{\rm u}}{m_{\rm e}}。
電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_r(e),是一種可直接測量的量,而摩爾質量常數M_u,在國際單位制中其大小是有定義的,不用測量。然而,要得出電子的靜止質量,必須通過計算,其中要使用其他需要測量的常數:
- m_{\rm e} = \frac{2R_{\infty}h}{c\alpha^2}。
由下表2014年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的值,可見限制阿佛加德羅常數精確度的主要因素,是普朗克常數,因為計算用的其他常數都相對地準確。
X射線晶體密度法(XRCD)
運用X射線晶體學,是一種能得出阿佛加德羅常數的現代方法。現今的商業設備可以生產出單晶硅,產物有着極高的純度,及極少晶格缺陷。這種方法把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為一個比值,摩爾體積V_m與原子體積V_{atom}間的比值:
- N_{\rm A} = \frac{V_{\rm m}}{V_{\rm atom},其中V_{\rm atom} = \frac{V_{\rm cell}}{n},而n則為每一體積為體積V_{cell}的晶胞內所含的原子數。
硅的晶胞有着由8個原子組成立方式充填排列,因此晶胞單元的體積,可由測量一個晶胞參數得出,而這個參數a就是立方的邊長。
實際上,所測量的距離叫d_{220}(Si),即密勒指數left \{ 220 \right \}所述的各平面間的距離,相等於frac{a}{\sqrt{8}。2010年CODATA的d_{220}(Si)數值為192.0155714|(32)|u=pm,相對不確定度為1.6|e=-8,對應的晶胞體積為1.60193329|(77)|e=-28|u=m3。
有必要測量樣本的同位素成份比例,並在計算時考慮在內。硅共有三種穩定的同位素(<chem>^28Si</chem>,<chem>^29Si</chem>, <chem>^30Si</chem>),它們在自然界的比例差異,比其他測量常數的不確定度還要大。由於三種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有着確高的準確度,所以晶體樣本的原子重量A_r會經由計算得出。經由A_r與測量出的樣本密度rho,可得求阿佛加德羅常數所需的摩爾體積:
- V_{\rm m} = \frac{A_{\rm r}M_{\rm u}}{\rho}
其中M_u為摩爾質量常數。根據2014年CODATA的數值,硅的摩爾體積為12.058 832 14(61),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5.1|e=-8}。
根據2010年CODATA的推薦值,透過X射線晶體密度法所得出的阿佛加德羅常數,其相對不確定度為8.1|e=-8,比電子質量法高,約為其一倍半。
國際阿伏伽德羅協作組織
國際阿伏伽德羅協作組織(IAC),又稱「阿佛加德羅計劃」,是各國計量局於199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協作組織,目標是透過X射線晶體密度法,將相對不確定度降低至低於2|e=-8的水平。這個計劃是千克新定義計劃的一部份,千克的新定義將會由通用的物理常數組成,取代現行的國際千克原器。而阿佛加德羅計劃同時會與稱量千克原器的功率天平測量互補,共同提昇普朗克常數的精確度。在現行的國際單位制(SI)定義下,測量阿佛加德羅常數,就是間接地測量普朗克常數:
- h = \frac{c\alpha^2 A_{\rm r}({\rm e})M_{\rm u}}{2R_{\infty} N_{\rm A}。
測量對象是一個受過高度打磨的硅製球體,重量為一千克整。使用球體是因為這樣做會簡化其大小的測量(因此密度也是),以及將無可避免的表面氧化層效應最小化。最早期的測量,用的是有着自然同位素成份的硅球,常數的相對不確定度為3.1。這些最早期的數值,與從瓦特秤來的普朗克常數測量結果並不一致,儘管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差異的成因。
早期數值的剩餘不確定性,來源為硅同位素構成的測量,這個測量是用於計算原子重量的,因此在2007年種出了一4.8千克的同位素濃縮硅單晶(99.94%<chem>^28Si</chem>),然後從中切割出兩個各一千克的球體。球體的直徑測量在重覆時相差小於0.3nm,重量的不確定度為3μg。報告論文於2011年1月時發表,概括了國際阿佛加德羅協作組織的研究結果,同時提交了對阿佛加德羅常數的測量數值,為 6.02214078|(18)|e=23 mol−1,與瓦特秤的數值一致,但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