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克淘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克陶縣隸屬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與烏恰縣疏附縣為鄰,東北部以岳普湖河為界與疏附縣、農三師四十一團(草湖)相望,東部與英吉沙縣、莎車縣相連,南部與塔什庫爾干縣相接,西部、西南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

2000年,阿克陶縣轄2個鎮、11個鄉,面積24555.06平方公里。阿克陶縣2003年人口為172031人。2012年,阿克陶縣實現生產總值16.02億元,比2011 年增長15.1%。

1954年8月,阿克陶建縣,由喀什專區的英吉沙縣、疏附縣、蒲犁縣和烏恰縣析置組成,隸屬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

建置沿革

西漢初年,阿克陶縣境分屬疏勒國、蒲犁國、依耐國管轄。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在烏壘城(今輪台東野雲溝附近)設西域都護府,阿克陶屬其管轄。

魏、蜀、吳三國時期,曹魏承襲東漢設西域戊己校尉,阿克陶仍屬魏國管轄。司馬炎統一中國,建立晉朝後,在西域推行政令,當時阿克陶縣境隨疏勒國歸屬晉朝。

唐顯慶三年(658年),設立疏勒都督府,阿克陶受其管轄。

唐開成五年(840年),喀喇汗王朝建立,其境域包括阿克陶大部分地方。西遼康國元年 (1134年),阿克陶隨東喀喇汗王朝歸屬西遼。成吉思汗二十年(1226年)天山南部屬察合台領地,阿克陶受其統轄。

元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後裔禿黑魯帖木兒被擁立為汗,建立東察合台汗國,阿克陶是東察合台汗國總管忽歹達的領地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阿克陶屬葉爾羌汗國。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準噶爾部開始統治阿克陶。

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阿克陶先後受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參贊大臣管轄。清光緒九年(1883),委任南疆各道府廳州縣和官吏,阿克陶分屬英吉沙爾直隸廳、疏勒直隸州和莎車府蒲犁分防廳管轄。

民國時期,今阿克陶縣分別由英吉沙縣、蒲犁縣、疏附縣、烏恰縣管轄。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後,今玉麥鄉為英吉沙縣六區,今皮拉勒鄉和巴仁鄉為英吉沙縣七區,今克孜勒陶鄉為英吉沙縣八區,今恰爾隆鄉為當時的蒲犁縣恰爾隆四區,今布倫口鄉為當時蒲犁縣布倫口五區和烏恰縣波斯坦鐵熱克區的兩個鄉,今奧依塔克鎮為當時疏附縣塔什米力克區的奧依塔克鄉,今喀熱開其克鄉為疏附縣烏帕區的居魯克巴什鄉。

1954年8月,阿克陶建縣,由喀什專區的英吉沙縣、疏附縣、蒲犁縣和烏恰縣析置組成,隸屬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1955年10月,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改稱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6年2月,英吉沙縣巴仁七區又劃歸阿克陶縣管轄。1977年1月,阿克陶縣劃歸喀什地區管轄,1980年7月又恢復原行政歸屬。

行政區劃

2000年,阿克陶縣共轄11鄉、2鎮、119個村、556個村民小組。2鎮是:阿克陶鎮、奧依塔克鎮,11個鄉是:玉麥鄉、皮拉勒鄉、巴仁鄉、加馬鐵熱克鄉、喀熱開其克鄉、布倫口鄉、木吉鄉、克孜勒陶鄉、卡爾隆鄉、庫斯拉甫鄉和塔爾塔吉克族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阿克陶縣位於中國的西部邊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處東經73°26′05″~76°43′31″,北緯37°41′28″~39°29′55″之間。西部、西南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國境線長380多公里,其中未定國界170多公里。縣境東西長283.2公里,南北寬216公里,面積24555.0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阿克陶縣境內多山,山地面積23364平方千米,占阿克陶縣總面積的96.4%。縣境東北低而西南高,山地一般海拔都在4000~5000米左右,西北部的昆蓋山是與烏恰縣交界的界山,海拔5753.7米,西南部的薩雷闊勒嶺,海拔多在4500米,中部公格爾山,最高峰海拔7719米,公格爾九別峰海拔7530米,慕士塔格峰,海拔7541米。境內共有大小冰山雪峰66座,其中較大的冰峰有36座,山頂常年戴雪,山峰四周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冰川。阿克陶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截然分為平原農區與山間牧區兩部分。

水文

阿克陶縣有木吉河、依格孜牙河、康西瓦河、喀拉塔什河等水系。阿克陶縣境內河流屬塔里木河流域,多發源於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上,由西南山區向東北平原而流。阿克陶縣共有5大水系,即葉爾羌河水系,包括塔什庫爾干河、帕斯熱瓦提河、恰爾隆河三條河流;依格孜牙河及其支流青干河水系;庫山河水系,其支流有卡拉塔布河、其木干河;蓋孜河水系,其支流有奧依塔克河、木吉河、康西瓦爾河;瑪爾坎蘇河及其支流卡拉爾特河水系。

氣候

阿克陶縣的氣候是立體垂直分布的,一天之內,人可以從烈日炎炎的夏季走到冰天雪地的冬季。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全年乾旱少雨雪,春季回暖快,多風和浮塵,秋季秋高氣爽,降溫較快,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1.3℃,年均降水60毫米。無霜期長達221天,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多種作物和果樹的生長。

平原農區乾旱少雨,光能豐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四季較分明。升溫快,多大風、沙暴、浮塵。夏季乾熱,各月平均氣溫23℃,七月可達25℃,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39.4℃。秋季降溫快,晝夜溫差大,氣候涼爽宜人,月平均氣溫從19.l℃降到3℃。冬季寒冷,平均氣溫-4.8℃,一月平均氣溫-7.1℃,極端最低氣溫-27.4℃,≤-lO℃的低溫達46.9天。山地牧區地勢高峻,屬高寒氣候。氣候嚴寒,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僅有冷暖之別,最高的7月平均氣溫也不過16℃,最低的1月平均氣溫僅有-27.2℃,年積溫僅1984~2669℃。氣溫晝夜變化大,平均達14.3~15.2℃。全年無霜期僅30~60天。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氣壓低,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度大。大氣升溫很快,降溫迅速。空氣潔淨,透明度大。

縣境南部屬西崑侖山末端的北坡,北部屬帕米爾高原東側,東部為塔里木盆地西緣。最低處平原僅1150米,最高處公格爾峰達7719米,高差6569米,加之山體縱橫交錯,地勢起伏大,影響到境內氣候覆雜多樣,差異極大,分布呈立體狀,垂直反映十分迅速。既有終年永凍的寒冷高山帶,又有夏季酷炎的平原區,既有終年不化的冰川降水帶,又有乾旱無雨的久旱區。氣候的立體垂直分布,導致了境內熱量資源的多寡不均,山前平原熱量資源豐富,≥l0℃積溫高達4000~4700℃,適宜多種植物生長。除平原區外的中高山帶,熱量資源明顯不足,海拔2000米以上山區≥l0℃積溫在2500℃以下,僅能滿足牧草和麥類作物生長。高山帶熱量更為不足,≥l0℃積溫僅有900~1200℃,只能滿足莎草科牧草生長。

土壤

氣候的立體垂直分布也導致了土壤的立體垂直分布。山區土壤從高山至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土壤類型依次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灰褐色森林土-山地栗鈣土-山地棕鈣土-山地棕漠土-水成鹽鹼土。平原土壤則受河源及流域影響較明顯,在蓋孜河、庫山河流域沖積平原、洪積扇邊緣和三角洲地帶,土壤分布為草甸土、灌淤土、潮土、水稻土、新積土、沼澤土、棕漠土、鹽土、風沙土等。農區土壤分布則以居民點為中心,呈同心圓分布。越近圓心,土壤熟化程度越高,土壤分布依次為耕作熟土-弱度熟化土-新墾土-荒漠土。[3]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2012年,阿克陶縣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葵、胡麻、刺紅花、油菜、花生、芝麻、黃豆、碗豆、蠶豆、綠豆等;主要藥用植物有紫草、麻黃、掌參、黨參、土大黃、大黃、老頭草、獨活、大薊、鎖陽、列當、木賊、板蘭、紅花、蒲公英、車前草、甘草、野薄荷、老鼠瓜、馬先蒿、側柏葉、西河柳、蒼耳、馬齒莧、荊三棱、小茴香、曼陀羅、菟絲子、駱駝蓬、阿魏等;主要林木有雪嶺雲杉、松樹、柏樹、白楊、鑽天楊、新疆楊、柳、槐、榆、泡桐等;主要瓜果有西瓜、甜瓜、杏、梨、蘋果、桃、桑椹、沙棗、石榴、核桃、葡萄、酸梅、櫻桃、無花果、紅棗、巴旦木等。

動物資源

2012年,阿克陶縣主要動物有綿羊、山羊、黃牛、氂牛、驢、馬、駱駝、豬、兔、犬、雞、鴨、鵝等;主要魚類有塔里木白條、鯽魚、鯉魚、鰱魚、草魚等;主要野生動物有熊、雪豹、掃雪、盤羊、狼、狐狸、黃羊、旱獺、野兔、田鼠等;鳥類有天鵝、鷹、鷂、雕、鴞鴟、大鴇、鷲、雪雞、石雞、麻雀、烏鴉、啄木鳥、布穀鳥、喜鵲、黃鶯、鴿子等。

礦產資源

2012年,阿克陶縣據初步勘查結果,有鐵、鉛、鋅、銅、金、鈷、鋰、鎵等13種金屬和煤、水晶、冰洲石、石棉、雲母等16種非金屬礦藏,礦點多達171處,其中27處為大、中、小型礦床。金屬礦中有一級富鐵礦,有品位較高的鉛鋅礦,有中型金礦和鈷礦;非金屬礦有大型水晶礦及在全國範圍都極為罕見的金剛玉(紅、藍寶石)礦,白雲母、冰洲石礦也廣有分布。現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種達30餘種,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四條大型鐵礦帶有兩條在阿克陶縣。境內有大型水晶礦和在中國範圍內都極為罕見的金剛玉礦--紅、藍寶石礦。[4]

經濟

綜述

2012年,阿克陶縣實現生產總值16.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3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完成6.2億元,增長34.7%;第三產業完成5.51億元,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9億元,增長6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億元,增長4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17億元,增長4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81元,比2011年增長39.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780元,比2011年增長13.6%。一、二、三產比例達到26.84:38.77:34.39。

第一產業

2012年,阿克陶縣農牧業總產值達到8.68億元,比2011年增長14.98%。糧食產量連年增收,總產17.98萬噸,增長7%;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建成溫室大棚10855座8203畝,棚均效益萬元以上;阿克陶縣林果總面積33.18萬畝,新增紅棗面積7.9萬畝;牲畜存欄52.44萬頭(只),商品率達59.9%,禽類養殖規模150萬羽;勞務輸出5萬人次,創收2.3億元,2400戶1萬人實現脫貧。

第二產業

2012年,阿克陶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0.02億元,同比增長78.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總產值9.5億元,同比增長171%;完成工業增加值3.71億元,同比增長118.2%。工業對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0.2%、63%。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全年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6個,引進到位資金15.61億元,比2011年增長16.5%。

第三產業

2012年,第三產業實現產值5.51億元,增長8.3%。2012年,成功舉辦第五屆《瑪納斯》國際文化旅遊節和第四屆新疆國際旅遊攝影節,達到了"以節宣傳阿克陶、以節推介阿克陶、以節展示阿克陶"的目的,2012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19.5萬元,比2011年增長11.13%。[5]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阿克陶縣總人口163024人,其中阿克陶鎮 25711人、奧依塔克鎮 4315人、玉麥鄉 22062人、皮拉力鄉 34498人、巴仁鄉 25103人、喀熱開其克鄉 4259人、加馬鐵力克鄉 9591人、木吉鄉 3283人、布侖口鄉 5490人、克孜勒陶鄉 7427人、恰爾隆鄉 4089人、庫斯拉甫鄉 2997人、塔爾鄉 3159人、多來提布拉克種羊場虛擬鄉 5171人、阿克達拉牧場虛擬鄉 2452人、原種場虛擬鄉 515人、托爾塔依農場虛擬鄉 2902人。

民族

阿克陶縣境內有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漢族、塔吉克族等10個常住民族。2001年底總人口167234人,其中柯爾克孜族43769人,維吾爾族114417人,塔吉克族4614人,漢族4187人,其他民族247人。

交通

截至2014年5月阿克陶縣現有農村公路1697公里,其中:縣道313公里、鄉道564公里、村道820公里。

通往巴基斯坦中巴公路的公路,在五六十年代號稱是國防公路,是阿克陶境內最為好走的一條公路,也稱為315國道,在阿克陶境內有兩三百公里長。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2年,阿克陶縣建成區面積3.45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3萬餘人,規劃到2015年建成區面積8.9平方公里,人口6萬人;城市道路總長16.8公里,道路總面積37.33萬平方米;供水管線35公里,城市日供水能量3400立方/日,自來水普及率98%;排水管網31公里,日處理能力3000立方/日,排水普及率85%;城區綠化覆蓋面積12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6%;城區園林綠地面積達108.2萬平方米,綠地率31.4%;城區公共綠地面積17.1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7平方米;人行道面積4.9萬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12年,"雙語"幼兒園入園率達到82.5%;鞏固提高義務教育,縣城和鄉鎮小學到校率分別達到99.5%、98.5%,縣城和鄉鎮初中到校率分別達到97.2%、98.5%;着力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入學率達到70.6%,高考上線率達到60.0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覆蓋面,共發放助學金362萬元,受惠學生達到2413名。

就業培訓

2013年,阿克陶縣共組織培訓各類人員14947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培訓611人,農村勞動力培訓14336人,獲取職業資格證書2153人。完成城鎮就業再就業202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5.5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2.54億元。[6]

歷史文化

古代文化

1982年,在塔里木盆地西緣的阿圖什發現了一個人頭骨化石,據初步探測為大約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頭骨化石。這證明在塔里木盆地西緣的綠洲上,最遲在距今17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阿克陶獨特的地理環境、獨特的人種和民族結構,決定了阿克陶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從地理上講它是地處天山與崑崙山之間,塔里木盆地與帕米爾高原這個夾縫之中;從生態上講,它是處在沙漠與草原、沙漠與綠洲、綠洲與草原的夾縫之中;從人種上講,他是處在蒙古利亞黃種人與歐羅巴白種人的夾縫之中;從政權的隸屬關係上,它更是長期處在疏勒、莎車、蒲犁這三大國之間的夾縫之中。

從漢代有史記載以來,阿克陶作為地處疏勒、莎車和蒲犁三大強國之間的一個小國它幾乎從來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勢力,而是從屬於大國之間。疏勒、莎車、蒲犁國長期對楨中進行爭奪甚至瓜分。漢代,楨中基本上是疏勒的衛星國,從屬於疏勒國,有時也為莎車或蒲犁所統治。到了魏晉時期,楨中則以"猛缽"的名字,隸屬於莎車的管轄之下,而唐代則又易名為"烏鎩國",成為蒲犁國的屬地。正象漢代鄯善國(樓蘭)國王在談到他們處於漢朝與匈奴之中的處境時稱:"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的苦衷一樣。楨中居民在此之前,皆信奉佛教,喀拉汗王朝的汗王皈依伊斯蘭教以後,則強令統治區內的居民改信伊斯蘭教。由於北部的喀拉汗王朝與南部的于闐回鶻政權的長期拉鋸式的爭奪和攻殲,使處於夾縫中的阿克陶一帶居民深受其害。喀拉汗王朝統治者獲勝之後,這一帶居民須改信伊斯蘭教,生活習俗也得以伊斯蘭的教規來規範。但是,當于闐政權的統治者又反攻取勝後,這一帶居民又要改信佛教,並按佛教的一些教規來規範生活。

特別是在人種上,白種人史前就翻越蔥嶺在這裡分布,而秦漢之際的黃種人大量從東方進入,迫使白種的伊蘭人向西撤退,不少進入阿克陶山中。黃種人和白種人對塔里木盆地的爭奪,在這裡也是演得最激烈的。伊蘭人每一次的涉足塔里木綠洲,阿克陶便是第一個落腳點,每一次被迫撤離塔里木綠洲,阿克陶則是最後一個駐足點,這自然也有大量留居境內者融入當地居民之中。到了唐代,這裡已是十分明顯的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混血人種。

阿克陶縣克孜勒達坂北銅礦

漢代,首先是絲綢之路的鑿通,漢文化的傳人,其次是隨着商貿往來,宗教勢力的滲透,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相繼進入。漢文化由東向西,沿塔里木蔓延,到了塔里木盆地西緣的蔥嶺,由於大山的阻隔,勢頭明顯地減弱。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甚至是希臘文化,並隨着佛教僧侶,越過了蔥嶺在阿克陶這個交合之地,幾種文化首先進行了撞擊,並在撞擊中分流和融合。

崑崙文化

崑崙,作為華夏民族的發祥聖地,再也不是神話和臆想。從考古工作者對細石器文化的研究表明,早在細石器時代,境內的考古文化與華夏文化就已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點,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境內的細石器文化不僅在地域上和東北、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細石器文化連成一片,共同組成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細石器文化體系,而且在製作石器的原料、加工技術、形狀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徵。這表明這裡的細石器文化是中國北方細石器文化的組成部分。崑崙山下的阿克陶,是崑崙玉的產地之一,也是中國細石器文化與青銅器文化之間的玉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證明,早在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境內的居民與中國中原和北方原始居民,已經相互往來和影響。這裡的考古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和甘肅的沙井文化同出一源。

楨中古國

漢代,阿克陶平原地區屬楨中國,山區屬蒲犁國。楨中國比較小,又地處疏勒國和莎車國兩大國之間,經常受到這兩個大國的爭奪和兼併,更多時間為疏勒國所兼併,成為疏勒國的衛星國。遊牧國,是隨着畜牧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有一些遊牧國是漠北等遊牧諸部的遷入而形成的。遊牧國的特點多以大的部落集團形成,無固定的居地,逐水草而遷徙遊牧。遊牧國又稱"行國"。阿克陶的山區形成的遊牧國主要是蒲犁國,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即今阿克陶布倫口等地和塔什庫爾干一帶。蒲犁國是遊牧大國,與楨中國為鄰,並對楨中國形成威脅。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統治境內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部歸漢,西漢政府在西域設都護府,境內的楨中、蒲犁國同時劃人漢朝版圖,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漢代楨中歸西域都護府管轄後,基本上是作為疏勒的衛星國存在的,特別是從東漢的永平十七年(74年)漢使班超進兵疏勒,逐匈奴勢力所立的偽王兜題,立疏勒人忠為王,疏勒歸漢,班超駐疏勒,對疏勒的衛星國十分重視。同時由於楨中距當時的統治中心疏勒很近,在楨中國曾發生過幾件影響西域大局的事件。

東漢元和元年(84年)疏勒王忠叛漢,擁兵自立於楨中,班超發兵平叛,叛王忠向蔥嶺之西的康居國求救,康居兵至楨中城下,欲救叛王,班超又派與康居同居蔥嶺西的鄰國月氏國的使者至康居調停。康居懾於漢兵的壓力,又因鄰國月氏的調停和漢使班超處理的有理有節而撤兵離開楨中,並將叛王忠帶回康居。東漢建寧元年(168年),疏勒王的季父和得殺其王自立為疏勒王,並遷居楨中。兩午後西域長史張宴發兵疏勒,討叛王,將楨中城團團包圍。和得負隅頑抗,雙方激戰40餘日。這場割據與反割據,分裂與反分裂的戰爭最後以叛軍的覆沒而結束,楨中再次隸於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

到了魏晉時期,楨中完全為疏勒所兼併,楨中之名遂在史書中消失了,楨中城成為疏勒轄下的一個城鎮。古代的楨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主要居民為伊蘭人、羌人、塞種人、月氏人。秦漢之際已和當地原始土著融合而為西胡人。[7]

風景名勝

奧依塔克風景區

奧依塔克風景區位於奧依塔克鎮西部叢山之中,距離阿克陶中心城區100多公里,距314國道僅30多公里,交通便利,風景區面積23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年平均氣溫7.8度。

慕士塔格風景

慕士塔格風景區位於阿克陶縣布倫口鄉,與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交界處。距離阿克陶縣成直線距離100多公里。海拔7546米,有"冰川之父"的美稱。

公格爾峰

公格爾峰海拔7719米,為崑崙山脈的第一高峰。與公格爾峰比肩屹立的是公格爾九別峰,公格爾和公格爾九別峰另稱為西天玉女。

喀拉庫勒湖

喀拉庫勒湖景區位於阿克陶縣布倫口鄉,海拔3600多米,景區總面積60平方公里。喀拉庫勒湖所處東帕米爾地區,為天山、崑崙山及塔里木盆地的結合部,周圍環繞着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慕士塔格峰。

布倫庫勒湖

布倫庫勒湖在布倫口鄉政府背後的山腳下。"布倫庫勒"是柯爾克孜語,意思是山腳下的湖,這是一個面積大,蓄水深,在當地影響最大的湖泊,布倫口鄉的地名,也因此而命名。

罕見隕石

2013年7月31日凌晨2時許,蓋孜村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居民被驚醒。天亮之後,在一片村民平時扔生活垃圾的地方出現一個大坑。距離這個大坑二三十米遠的村民家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隕石專家鑑定是一塊非常罕見的"非角礫堆積岩成因的無球粒隕石"。[8]

名優特產

巴仁杏

阿克陶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巴仁之鄉"。巴仁杏盛產於新疆克州阿克陶縣,是當地農家品種,

因在阿克陶縣巴仁鄉產量高、品質好而得名。該杏體大、肉鮮、色艷、含糖量高、酸甜可口,是新疆有名的優質鮮食、制乾果品。

新疆手抓飯

"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糯",是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兄弟民族款待賓客的風味飲食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