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莎車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莎車縣(維吾爾語:يەكەن ناھىيىسى,拉丁維文:Yeken Nahiyisi)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896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為65萬人,2012年人口81萬人。莎車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軍事駐守重地,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音樂經典「十二木卡姆」的故鄉[1]

歷史

莎車縣曾有亞兒崗、鴨兒看、葉爾羌等漢語名稱。縣域在漢代為莎車國。明代為葉爾羌汗國都城。清代稱葉爾羌,為葉爾羌辦事大臣轄區。清末置莎車府。

2014年7月28日艾里西湖鎮發生「2014年莎車縣暴恐襲擊案」[2]

位置境域

莎車縣位於新疆西南邊陲、崑崙山北麓,帕米爾高原南面,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布古里沙漠之間的葉爾羌河沖積扇平原中上游。南與澤普、葉城相接,西靠英吉沙縣阿克淘縣,東與麥蓋提縣相連,西北與岳普湖縣、疏勒縣為鄰,西南與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接壤,總面積8195.69平方公里。

地勢氣候

莎車縣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行政區域南北長190公里,東西寬56公里,平均海拔1231.2米。

莎車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水土資源,四季分明,氣候乾燥,日照長,水份蒸發量大。年無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1.4℃,年日照時數296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自然資源

2013年,礦產資源主有雲母石英耐火土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等。

水資源總量1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2.9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有棉花小麥玉米巴旦木玫瑰花甜瓜石榴葡萄狐狸野豬大頭魚葉河鱘黃羊雲豹野兔等。

人口民族

2013年,莎車縣總人口80.42萬人,其中包括維吾爾族漢族等民族。

交通

莎車縣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眾橫交錯,315國道、G3012土和高速、215省道貫穿全境。莎車縣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9公里。喀和鐵路、喀和高等級公路貫穿莎車縣境。莎車縣處於中國至巴基斯坦鐵路入口及喀什南部支線機場所在地的便利交通和喀什南部樞紐位置。

旅遊景點

喀爾蘇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國家A級景區,新疆莎車喀爾蘇塔克拉瑪干旅遊風景區位於莎車縣東部28公里處,歸喀爾蘇鄉所轄,東接塔克拉瑪干沙漠,與葉城縣、麥蓋提縣交界,南與葉城縣江格勒斯鄉相鄰,西與依蓋爾其鎮交界,北與巴格阿瓦提鄉接壤,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508.3公里[3]

莎車王陵墓:是王陵墓占地1050平方米,雖歷經數百年,其壁飾圖案、建築用料及結構布局,仍清晰如新。當地政府和群眾,又專門為阿曼尼薩汗王妃另外修建了陵墓,其高大、精美,均超出了原王陵。它位於縣城中漢城、回城之間,其瞻仰者不絕於途[4]

莎車阿熱勒鄉巴依都瓦村祈富台:是國家A級景區,自治區級保護文物,當地人稱巴依都瓦衣,位於阿熱勒鄉巴依都瓦村,距縣城中心4公里,公元前65年為西漢莎車王萬年所建,高12丈(合40米),占地24畝,上有亭台、牌樓。清乾隆年間重修一次,牌坊「共尊漢室,同拒匈奴」。相傳西漢衛候馮奉世在平定莎車王及匈奴童僕都尉勾結髮動的叛亂之後,與龜茲、溫宿、姑墨、于闐、皮山諸國踐盟於此地,故又稱踐盟台。當時莎車王老死無後,乾隆皇帝,要求派解憂公主的兒子萬年到莎車來做王,徵得乾隆皇帝的同意後萬年到了莎車做王,因思念父母和希望葉爾羌汗國人民能夠富裕,所以在巴依都瓦村修建了此祈富台,祈禱葉爾羌汗人民富裕、家人平安。

莎車亞克艾日克鄉哈爾加什炮台:是國家A級景區,位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炮台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軍為追擊阿古柏侵略者而修建的,是清兵大戰阿古柏的歷史見證,也是古驛站的嘹望塔,現今遺址保存完好。亞克艾日克闊如勒(烽火台)位於亞克艾日克鄉闊如勒村35公里處的山頂上,離敲提也炮台24.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高七米,寬五米的土塊修建的碉堡。據當地人流傳,這個碉堡在這個地方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碉堡座落在亞克艾日克鄉東部,1945年以前一直有士兵看守,這是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的交通要道,古絲綢之路關口,山路也從這裡開始通往縣城[5]

地方特產

英吉沙色買提杏干:就是把鮮杏曬製成杏干進行貯藏。制幹辦法一種是經過薰硫脫色處理後曬乾,一種是直接曬乾,前者杏干較易貯藏,後者貯藏過程中易遭蟲害,農民常用礦鹽粉碎拌入杏干裝袋,放置在倉庫里,貯藏期可達6~12個月。若採用紅外線烘乾或將曬制杏干採用高溫滅菌滅蟲處理。

莎車縣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部,是新疆縣域中核桃種植面積最大的縣,被稱為中國的「核桃之鄉」。

英吉沙色買提杏:是「中國色買提杏之鄉」,「色買提杏」以育杏人色買提而取名,傳說從西亞引進,在英吉沙縣種植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有「冰山玉珠」之美稱,被譽為「中國第一杏」,2007年批准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莎車巴旦姆:是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及周邊地區的巴旦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也稱巴旦木、扁桃、巴旦杏,莎車巴旦姆產品以其味美、質優而遠近聞名。

歷史文化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的傳承人在排練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 的圖片

十二木卡姆

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維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介姆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木步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麥西熱甫等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投資

2012年,莎車縣籌資1000餘萬元,完成了木卡姆影劇院升級改造和木卡姆故鄉園舞台、新體育場觀禮台建設。成功舉辦「第四屆魅力莎車採風暨巴旦姆花節」、「第二屆巴旦姆採摘節」、「第二屆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節」,傳承和發展了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深入開展「四下鄉」和「六進村」活動,縣鄉兩級文藝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共進村演出達7000餘場次,放映電影5344場次;新編排文藝節目31個,演出240餘場[6]

教育投資

2012年,莎車縣投入1082萬元,為139所農村中小學校接通自來水,完成78所「雙語」幼兒園附屬設施建設。落實中小學公用經費8082萬元、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1784.6萬元。194所中小學校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落實資金4702.68萬元,受益學生達10.12萬人。

莎車縣第八中學簡介

莎車縣第八中學,位於莎車縣城南教學園區內,占地面積133畝,建築面積57497.21平方米,綠化面積27388.2平方米。是莎車縣委、縣人民政府利用中央和上海援建資金重點打造的一所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學校於2012年10月開工建設,於2014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9543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000萬元,其餘均為上海援建資金。現有教學樓一棟、男女生宿舍樓各一棟、食堂一座,有功能室37間,包括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儀器室及藥品室,通用技術室等。此外,另有閱覽室、體育器材室、心理諮詢室、多功能報告廳等共計16間。

我校教職工總人數280人。教師結構主要為自治區考試招錄、內地人才引進和從本地其他學校調入的教師。其中95%均為13年~17年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9人,大學本科學歷271人。其中高級職稱6名,中學一級職稱14名,中學二級職稱168名。學校現有學生4236人,教學班級72個。  

學校以「和諧·博愛」為校訓,按照「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辦學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愛育愛,和諧有序·全面發展」的校風,以「嚴謹、厚德、包容、創新」為教風,引導教育學生「明理、善思、勤勉、求實」,為莎車縣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視頻

莎車縣 相關視頻

《美麗莎車》
「絲路重鎮 古城莎車」歡迎您
5分鐘莎車風光短片
我和我的祖國 莎車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