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二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列克謝二世(俄語:Патриарх Московский и всея Руси Алексий II,1929年2月23日-2008年12月5日),是第15任莫斯科和全俄大牧首。世俗名阿列克謝·里迪格。
作為全球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之一[1],基督教(主要分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流派)在全球上百個國家獲得國教或准國教地位[2],信徒多達21億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是基督教國家,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之廣。
簡介
阿列克謝·里迪格出生於愛沙尼亞的塔林。其父米哈伊爾·里迪格是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他的祖先海因里希·尼古拉·魯丁格是瑞典杜納蒙德(Dünamünde,今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域內)地區駐防軍的指揮官。並於1695年被瑞典王卡爾十一世授予騎士的榮譽。18世紀大北方戰爭之後,瑞典的愛沙尼亞、立陶宛都被俄羅斯帝國吞併。弗雷德里希·威廉·馮·魯丁格(阿列克謝的高祖父)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期間皈依東正教。
1917年十月革命後,阿列克謝與父親逃難到了愛沙尼亞並安定下來。先是在哈普沙盧,教士拉爾夫·馮·祖爾穆勒收留了他們。而後米哈伊爾搬到了塔林。1926年,米哈伊爾結識伊蓮娜·約瑟霍夫娜並與其結了婚。
阿列克謝二世在愛沙尼亞共和國度過了他的童年。從幼年開始,他便受大司祭伊望·博戈亞夫冷斯基的教導。他於愛沙尼亞的俄語學校受教育。在蘇聯於1940年吞併愛沙尼亞之後,阿列克謝與家人險遭蘇聯當局逮捕,但他們當時躲到了一間小破屋中,得以倖免。德國占領愛沙尼亞期間,阿列克謝與父親米哈伊爾(已經於1942年12月20日成為教士)共同負責慰問俄軍戰俘。由於在德軍之下幫助戰俘有助於其反蘇聯宣傳,他們的行為受到了德軍的允許。蘇聯重新奪回愛莎尼亞後,他們選擇了留在愛莎尼亞,而不是像其他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一樣,遷徙至西歐。二戰期間,斯大林復興了俄羅斯正教會,在戰時關閉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也在1945年蘇聯接管愛沙尼亞後重新開放。成為蘇聯公民後的阿列克謝,於1946年成為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的輔祭。隨後他分別在該教堂與塔林喀山聖母像教堂擔任了聖詠集的朗讀者。
阿列克謝在列寧格勒專心研究神學,1961年升任為主教,1964年成為大主教;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成為莫斯科大牧首。在位期間,他將分散在全俄各地的東正教教會都統一在莫斯科大牧首的領導之下,並且使俄羅斯東正教恢復了蘇聯時期喪失的道德權威,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的關係也有所好轉。不過他在很多問題上引起爭議。
視頻
阿列克謝二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三大宗教對比中國三大宗教,搜狐,2017-12-30
- ↑ 基督教為何能成為羅馬國教,搜狐,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