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語變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20年2月1日) |
阿拉伯語變體(語言或方言)主要存在於六種不同區域,包括半島阿拉伯語、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黎凡特阿拉伯語、埃及阿拉伯語、馬格里布阿拉伯語和蘇丹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本身是源自阿拉伯半島的一種閃米特語族的語言。各變體間的最大差別是不同地區的口語。例如,北非的阿拉伯語使用者無法與來自黎凡特地區和海灣地區的人溝通[來源請求]。若細分,各國家、以至於各城市、各村莊都有不同的變體。
另一重要的差別是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口語用於幾乎所有日常對話,而書面語用於書面及經準備的講話。阿拉伯人的母語是當地流行的口語,而書面語則在學校學習。書面語本身也分為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和古典阿拉伯語,後者是前者的基礎,而阿拉伯人通常不將兩者區分開來。
更詳細地說,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間,鄉村與城市間,屬於不同族群、宗教信仰、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的人之間,所講的阿拉伯語變體都有所不同;當然這些不同不是絕對的。講阿拉伯語的人經常能根據講話的內容及對象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例如,遇到不同地區的人時,想證明自己的教育程度時,或者更注重口語時。這在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明顯。
語言混合及轉換
阿拉伯語以其大量變體著稱;但阿拉伯語使用者也能夠根據情況變換講話的方式。其原因有:場合正式與否;與其他地方的人溝通;獲得社會認可;使自己聽起來不同;引用書面話;等等。[1]
阿拉伯語如此變化多端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優勢方言——即在一定範圍內對某種語言或方言的尊重程度。在大多數國家,阿拉伯語書面語有很大的優勢。當然它不是唯一的優勢方言。[2] 某些阿拉伯語口語也可能是優勢方言。對於不是開羅人的埃及人來說,開羅方言是優勢方言。對於約旦的貝都因女性或農村女性來說,優勢方言是大城市的方言。[3] 而在巴林,與阿拉伯語書面語差別較大的方言比與其接近的方言更具優勢。[4]
阿拉伯語以不同的方式混合。阿拉伯語使用者時常在一段對話甚至一個句子中使用不同的阿拉伯語變體。他們也會嘗試消除本地方言的特徵,以讓更多地方的人接受。[5] 這可以是暫時的,比如當不同地方的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也可以是永久的,比如當人們從農村搬到城市時,會接受更具優勢的城市方言,儘管可能要經過一兩代人的時間。
人們進行語言轉換時不一定會轉向正式語言。比如巴勒斯坦中部的農村人與其他人交往時可能會使用耶路撒冷的方言,特別是當他們的正式語言掌握得不太好時。[6] 再如,不同地方的受過教育的人在一起時一般會使用自己的方言而不是正式語言。以下是一個例子。當來自波斯灣、巴格達、開羅、耶路撒冷的受過教育的阿拉伯人在一起談話時,要表達「有」(如「這裡有……」)這個概念,會使用不同的詞。
此處,/fiː/是使用最多的,並且不與特定地區聯繫。而且,因為埃及阿拉伯語在電視、電影中廣泛使用,人們對它會更熟悉。[7]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種方言不那麽有優勢,它也可能在必要時使一群人區別於其他人。
區域變體
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可按以下方法劃分:
這些區域變體不一定與國界重合。在阿拉伯世界的西部,這些變體被稱作「الدارجة」;而在東部,則被稱作「العامية」。由於相距較遠,一些變體無法與其他變體互通。比如,埃及阿拉伯語的使用者聲稱難以理解北非的阿拉伯語,而北非的阿拉伯語使用者卻易於理解埃及阿拉伯語;這僅僅是由於埃及阿拉伯語流傳較廣。阿拉伯語各種變體如此不同的另一個因素是,受其他當地語言的影響,如埃及的科普特語、北非的柏柏語、黎凡特的亞拉姆語。
阿拉伯語還從其他當代語言借入了大量新詞,有時甚至影響了發音與詞序。如埃及受土耳其語和英語影響,北非和敘利亞受法語影響,而以色列的阿拉伯語則受到了英語和希伯來語影響。然而,對於所有變體來說,影響其最大的是來自古蘭經的標淮阿拉伯語。
主要變體的例子
以下例子展示了標淮語與主要口語之間的相似與不同:
變體 | 我非常喜歡讀書 | 當我去圖書館時 | 我找到這本舊書 | 我想讀一本關於法國女性史的書[8] |
---|---|---|---|---|
書面阿拉伯語 | أنا أحب القراءة كثيرًا[[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 ʾanā ʾuḥibbu l-qirāʾata kaṯīran |
عندما ذهبت إلى المكتبة[[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 ʿindamā ḏahabtu ʾila l-maktabati |
لم أجد سوى هذا الكتاب القديم[[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 lam ʾaǧid siwā hāḏā l-kitābi l-qadīm |
كنت أريد أن أقرء كتابًا عن تاريخ المرأة في فرنسا[[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 kuntu ʾurīdu an ʾaqraʾa kitāban ʿan tārīḫi l-marʾah fī-farānsā |
突尼斯 | āna nħəbb năqṛa baṛʃa | wăqtəlli raħt l-əl-măktaba | ma-lqīt kān ha-l-ktāb lə-qdīm | kŭnt nbɣīt năqṛa ktāb ʕla tārīx lə-mṛa fi fṛānsa |
阿爾及利亞 | āna nħəbb nəqṛa bəzzāf | məlli raħt l-əl-măktaba | ma-lqīt ɣīr hād lə-ktāb lə-qdīm | kŭnt nbɣīt nəqṛa ktāb ʕla tārīx lə-mṛa fi fṛānsa |
摩洛哥 | na nbɣi bezzaf nəqṛa | məlli mʃit lmăktaba | ma-lqīt-ʃ mən-ɣīr hād lə-ktāb lə-qdīm | kŭnt bāɣi nəqṛa ktāb ʕla tārīx lə-mṛa fə-fṛansa |
埃及 | ana baħebb el-ʔerāya awi | lamma roħt el-maktaba | ma-lʔet-ʃ ella l-ketāb el-ʔadīm da | ana kont ʕāyez aʔra ketāb ʕan tarīx es-settāt fe faransa |
黎巴嫩 | āna ktīr bħebb il-ʔirēye | lamma reħit ʕal-mektebe | ma lʔēt illa hal-i-ktēb li-ʔdīm | kēn bedde ʔra ktēb ʕan tērīx l-mara b-frēnse |
美索不達米亞 (巴格達) | āni kolish aħeb el-qra'a | laman reħit lil-maktaba | ma ligēt gheer hatha el-ketab el-qadeem | redet aqra ketāb ʕan tareekh l-imrayyāt be-fransa |
海灣 | ʔāna kulliʃ aħibb aqrā | lamman ruħt el-maktaba | ma ligēt illa hal ketāb al-qadīm | kunt abī aqra kitāb ʕan tarīx al-ħarīm eb-fransa |
漢志 | ana marra aħubb al-girāya | lamma ruħt al-maktaba | ma ligīt ɣēr hāda al-kitāb al-gadīm | kunt abɣa aɡra kitāb ʕan tārīx al-ħarīm fi faransa |
也門 (薩那) | ˈʔana bajn aˈħibb el-geˈrāje ˈgawi | ˈħīn ˈsert saˈlā el-ˈmaktabe | ma leˈgēt-ʃ ˈðajje al-keˈtāb el-gaˈdīm | kont ˈaʃti ˈʔagra keˈtāb ʕan taˈrīx al-ˈmare wastˤ faˈrānsa |
馬耳他 | jien inħobb naqra ħafna | meta mort il-librerija | Sibt biss hu dan il-ktieb il-qadim | Ridt naqra ktieb dwar l-istorja tan-nisa fi Franza. |
- 德語:Ich lese sehr gerne. Als ich zur Bibliothek ging, fand ich nur dieses alte Buch, obwohl ich ein Buch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Frau in Frankreich hatte lesen wollen.
- 荷蘭語:Ik lees zeer graag. Toen ik naar de bibliotheek ging, vond ik slechts dit oude boek, hoewel ik een boek over de geschiedenis van de vrouw in Frankrijk had willen leze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nl的條目]]
語言學家仍在爭論,阿拉伯語變體是不是像法語與意大利語、德語與荷蘭語一樣,是不同的語言。然而,正如Reem Bassiouney所言,「語言」與「變體」的區別一定程度上是基於政治而不只是語言。[9]
其他區域變體
在一些國家(如土耳其、伊朗、塞浦路斯、乍得、尼日利亞),阿拉伯語不是當地的主要語言,所以當地的阿拉伯語有更大的不同,因為更少受到古典阿拉伯語的影響。然而歷史上,它們曾屬於一些阿拉伯語是主要語言的國家。
其中差別最大的也許就是塞浦路斯馬龍派阿拉伯語——一種深受希臘語影響、瀕臨滅絕的語言。
馬耳他語是一種源於西西里阿拉伯語的閃米特語言,其大量詞彙來自西西里阿拉伯語及意大利語,而且使用拉丁字母。它是歐盟唯一的閃米特語族的語言。
基於阿拉伯語的皮欽語(有一定數量的詞彙來自阿拉伯語,但缺少阿拉伯語的大多數形態特徵)在沙哈拉南部邊緣廣泛使用,而且為時不短。十一世紀的地理學家البكري,記錄了一種在現代毛里塔尼亞使用的基於阿拉伯語的皮欽語。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南蘇丹,皮欽語演變成了歸融話。
就算是在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的國家,也講着不同的阿拉伯語變體。例如在敘利亞,霍姆斯的口語不同於大馬士革的,但兩者都被認為是「黎凡特阿拉伯語」。又如在摩洛哥,費茲的阿拉伯語與該國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樣。
在中亞、南亞的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地,還有瀕臨滅絕的中亞阿拉伯語方言。
正式及非正式用語
阿拉伯語各變體如此不同的另一因素是:其一些變體是正式語言,而另一些則是口語。正式語言(اللغة الفصحى)有兩種:一種是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用於書寫、廣播、訪談和演講;另一種是古典阿拉伯語,是古蘭經的語言,在背誦古蘭經或引用古老文獻時使用。[10](阿拉伯人通常不區分這兩種變體。)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是19世紀在古典阿拉伯語的基礎上有意發展而來的。
人們經常將口語與書面語相混淆。例如,評論員與演講者在提問經準備的問題或作經準備的評論時會用書面語,然後在未經準備的情況下就用口語。使用口語或書面語的概率因人、話題、情況等因素而異。現在即便是未受教育的公民也會因大眾媒體暴露在書面語的環境中,並在講話中使用其一些成分。[11](語言學家將此稱為「雙層語言」現象)。
埃及語言學家Al-Said Badawi認為埃及阿拉伯語的使用者講話時會在以下層次間切換:
- فصحى التراث 「古典標淮語」:古代阿拉伯文學及古蘭經所使用的古典阿拉伯語。這主要是書面語,也可在清真寺及電視的宗教節目上聽到。
- فصحى العصر 「當代標淮語」:西方語言學家稱之為「現代標淮阿拉伯語」。它是人們將古典阿拉伯語有意修改及簡化後的版本,以用於當代社會。它有很多新造出來的詞彙——或源於古典阿拉伯語,或借自其他語言(主要是歐洲語言)。雖然它主要是書面語言,但是人們在讀經淮備的文字是也會將其大聲說出。經高度訓練的使用者亦可即時講出,而這主要出現於媒體廣播——尤其是如半島電視台及阿拉伯衛星電視台等泛阿拉伯世界的電視節目——其觀眾來自不同地區。
- عاميات المثقفين 「知識分子的口語」:這是受現代標淮阿拉伯語高度影響的口語。它主要用於嚴肅的討論,但通常不用於書面。它有大量的技術或理論領域的外來詞。因為來自不同地區的阿拉伯人大多能理解它,所以它經常出現在電視上,也在大學裡使用。
- عاميات المتنورين「受過基本教育的人的口語」:這是人們在非正式場合使用的日常語言,也經常能在電視上的非正式討論中聽到。
- عاميات أميين「文盲的口語」:這是未受現代標淮阿拉伯語及外國語影響的口語。此類變體直接源自古典阿拉伯語。
埃及幾乎所有人都能使用不止一種變體。而且人們通常能在它們之間切換——甚至在同一個句子中。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12]
阿拉伯語口語時而見於書面——通常使用阿拉伯字母。阿拉伯語口語最開始在17世紀的奧托曼帝國的埃及省作為不同於古典阿拉伯語的語言見於書面,當時開羅的知識分子開始傾向於書寫口語。當時的開羅口語可以在由يوسف المغربي[[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編撰的字典中見到。最近,許多戲劇、詩歌等作品使用黎巴嫩阿拉伯語和埃及阿拉伯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統治時期,馬格里布阿拉伯語被當作單獨的科目教授。遍布阿拉伯世界的米茲拉希猶太人將他們所講的猶太-阿拉伯語用希伯來字母書寫,並加上了一些存在於猶太-阿拉伯語卻不存在於希伯來語的字母或符號。سعيد عقل[[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ar的條目]]曾推動用拉丁字母書寫黎巴嫩阿拉伯語,其支持者甚至用此出版了一些書籍。1994年,開羅阿拉伯語學院(مجمع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بالقاهرة)的Abdelaziz Pasha Fahmi曾提議用拉丁字母替代阿拉伯字母,但是遭到了拒絕,在文化圈內更是遭到了強烈反對。
定居民族及遊牧民族
各國的阿拉伯語變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定居民族與遊牧民族(時常被誤稱為「貝都因人」)的語言不同。此不同來源於阿拉伯人的征服。一個地被征服後,軍隊進入,形成城市,農村地區便逐漸成為遊牧民族的居住地。在一些地區,農耕民族的語言被進一步分為城市與鄉村變體。
兩者發音中最明顯的不同是字母 ق 的發音。貝都因人將它發作濁音(一般是/ɡ/,但有時也是/d͡ʒ/或/ʒ/),而定居民族將其發作輕音(/q/或/ʔ/)。另一處不同是農村人保留了古典阿拉伯語中的/θ/和/ð/;卻將/dˤ/和/ðˤ/混入/ðˤ/,而城市人則混入/dˤ/。
鄉村與城市的阿拉伯語最顯著的不同是句法。定居民族的各種變體都有着共同卻不同於古典阿拉伯語的特徵。由此,查爾斯·弗格森(Charles Ferguson)提出,伊拉克駐紮的軍隊中由兩種可互通的方言形成了另一種簡化版的語言(koiné language),由此征服了其他地方的阿拉伯語。
大體而言,農村地區的阿拉伯語比城市的更保守,尤以阿拉伯半島為甚。而在城市的阿拉伯語中,東部地區的較西部地區的(如摩洛哥阿拉伯語)保守。
注釋
- ↑ Bassiouney, 2009, p. 29.
- ↑ Abdel-Jawad, 1986, p. 58.
- ↑ Bassiouney, 2009, p. 19.
- ↑ Holes, 1983, p. 448.
- ↑ Holes 1995: 39, p. 118.
- ↑ Blanc, 1960, p. 62.
- ↑ Holes, 1995, p. 294.
- ↑ 以下例子中「女性」這個詞有三種形式: mara、harim、settat。由此例可以看出,settat屬於埃及阿拉伯語但在其他國家也有使用,harim在海灣國家之外的地方也有使用,mara也一樣。因此,這三個詞都是本土詞彙而非借詞。很多詞用於特定的方言中,然而它不只限於該種方言。比如,埃及人把「我想」說成「3ayiz」,約旦人說成「baddi」,但是埃及人有時也說「baddi」,約旦人有時也說「3ayiz」或者「3awiz」,而它們並不是借自對方的語言。
- ↑ Bassiouney, 2009, p. 26.
- ↑ Bassiouney, 2009, p. 11.
- ↑ Questions from Prospective Students on the varieties of Arabic Language - online Arab Academy
- ↑ Badawi, 1973.
參考文獻
- Abdel-Jawad, H. (1986). 'The emergence of a dialect in Jordanian urban cent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1.
- Abu-Haidar, F. (1991). Christian Arabic of Baghdad, Weisbaden: Otto Harasowitz.
- Abu-Melhim, A. R. (1991). 'Code-switching and accommodation in Arabic.' Perspectives on Arabic Linguistics.
- Badawi, S.A. (1973). Mustawayāt al-『Arabīyah al-mu『āṣirah fī Miṣr: Baḥth fī 『alāqat al-lughah bi-al-ḥaḍārah, Cairo: Dār al-Ma『ārif.
- Bassiouney, Reem (2006).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in Egypt: Evidence from monologues, Leiden: Brill.
- Bassiouney, Reem (2009). Arabic Socio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 Blanc, D. (1960) 'Style variations in Arabic: A sample of interdialectical conversation.' in C.A. Ferguson (ed.) Contributions to Arabic linguis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endane, Z. (1994).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an Arabic speech community: Tlemcen.' Cahiers de Dialectologie et de Linguistique Contrastive 4.
- El-Hassan, S. (1997). 'Educated Spoken Arabic in Egypt and the Levant: A critical review of diglossia and related concepts.' Archivum Linguisticum 8(2).
- Ferguson, C.A. (1972). 'Diglossia.' Word 15.
- Holes, C. (1983). 'Bahrain dialects: Sectarian differences exemplified through texts.' Zeitschrift fur arabische Linguistik10.
- Holes, C. (1995). 'Community, dialect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Arabic-speaking Middle-East.'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58(2).
- Mitchell, T.F. (1986). 'What is educated spoken Arab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1.
- Pereira, C. (2007). 'Urbanization and dialect change: The dialect of Tripoli, Libya.' in C. Miller, E. Al-Wer, D. Caubet and J.C.E. Watson (eds), Arabic in the city: Issues in dialect contact and language vari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Suleiman, Y. (1994). Arabic sociolinguistic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Richmond: Curzon.
- Versteegh, K. (2001). The Arabic languag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emplate:Varieties of Arabic Template:聯合國官方語言 Template:阿拉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