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斯塔那古墓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阿斯塔那鄉(三堡鄉)、哈拉和卓鄉(二堡鄉)之間,大約在吐魯番市區東南方向37公里處,為晉至唐時代的墓葬群。由於當地乾燥的氣候,該處墓葬群中得以保存了大量的隨葬器物,甚至包括食物,墓主人遺體和紙本文書,被稱為「地下博物館」[1]

簡介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晉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共有墓葬500餘座,總面積達10平方公里。由於吐魯番少降水,強蒸發的氣候條件,導致該古墓群大量的古屍得以風乾保存。除此之外,墓中還有許多紙本文書畫作,歷經前年而不腐爛,被考古學家視為珍寶。這些重要的文書為了解唐代吐魯番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流的歷史打開了一扇窗戶。多數墓中都發現隨葬有伏羲女媧圖,這作為一種當地流行的葬俗,反映了中原文化對邊疆地區的影響。

基本狀況

阿斯塔那古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公里處,距高昌故城6公里,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公元3-8世紀,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旁邊還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稱「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阿斯塔那」為維吾爾語「京都」之意;「哈拉和卓」為傳說中怒斬惡龍為民除害的維吾爾古國一位勇士的名字。這兩處現分別為當地兩個相鄰村莊之名。

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歷史學界受到廣泛的重視,素有有「地下博物館」之美稱。整個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餘座,埋葬着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貴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發現高昌國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國名將張雄夫婦及其子張懷寂,就葬在這裡。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從夾有戈壁石的黃土層中掏挖而成。由於這裡地勢高敞,氣候炎熱乾燥,墓穴內形成天然無菌環境;墓中古屍及隨葬物品歷經千年都不腐爛,從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繪畫、泥俑及其他成千上萬件出土文物色彩鮮麗如新,保存十分完好[2]。出土的唐代水餃,形狀與今無異,裡面的餡,也完好如初。

墓葬結構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里,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區域分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個家族的習俗來營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區處處可見井然有序、界線分明的一個個塋院。鼓區內是一個父系大家族的墓園,按照祖、父、子、孫輩份大小,依次進行排列,非常正規。墓葬皆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當地漢族人,少數為兄弟民族,此處以姓氏為家族的墓葬結構,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許多相似之處。阿斯塔那古墓位於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後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絹錦織品製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台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麵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後壁,繪有人物、鳥禽、花卉、山水壁畫,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古墓中出土有文書、墓誌、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幣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這裡出土的木乃伊(即乾屍),足可與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這說明當時高昌王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

視頻

阿斯塔那古墓群 相關視頻

阿斯塔那古墓群
歷史之魂:阿斯塔那古墓群,展示了高昌古國居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