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語阿拉伯文,是全球穆斯林引用的文字,21世紀單就跨越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最大人口使用文字,一般認為是阿拉伯文,因為數十種文字使用阿拉伯字母,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說的清真言大多也使用阿拉伯文字。阿拉伯文是由28個輔音字母和12個元音符號(不包括疊音符)組成的拼音文字。書寫順序從右往左橫行書寫,翻閱順序也是由右往左。阿拉伯字母無大、小寫之分,但有印刷體、手寫體和藝術體之別。書寫時,每個字母均有單寫與連寫之分。21世紀的阿語在中國屬於小語種的一支。[1]

[]

目錄

世界影響

阿拉伯文字隨着伊斯蘭文化深入世界各地,阿拉伯文字不僅影響了全球的各個地區,統計有多達37種文字語言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語詞彙,同時,阿拉伯語本身也是在接受各個不同語言的成就基礎上形成自身體系的。阿拉伯語主要吸收的是阿拉米語,然後是被他們征服的波斯語以及他們沒有征服過的希臘語等。自從有了第一個語言文字體系之後,人類就在不斷地分化、複製、學習、借鑑、創造的過程中盤旋前進,此消彼長,相互交流融合。每一種語言文字都是從西亞附近的一條主根系上發展而出。今天只要有穆斯林的地區就是遠古西亞文明曾經抵達過的地區,也一定是遠古字母文字多發地區。

同時,中國的回族也將阿拉伯語列為本民族的第二語言。

基本簡介

語言介紹 阿拉伯文書法字體

阿拉伯語(لغة عربية)主要通行於西亞和北非地區,為下列22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爾、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科摩羅、吉布提、索馬里和摩洛哥。以阿拉伯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超過二億六千萬人。

阿拉伯語源自一種古老語言閃米特語,公元5世紀前後,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阿拉伯語文學語言。7世紀隨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擴張,這種語言很快成為東起印度河,西到直布羅陀,南到北非,北至裏海這一廣大地區各民族的通用語;在歐洲中古世紀,它是保存希臘文化和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媒介語。

阿拉伯語字樣

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沿海,阿語有若干方言,這些方言統稱為南阿拉伯語,南阿拉伯語與北阿拉伯語差異大。另外西北非的摩洛哥方言和西亞的阿拉伯語差異也大。標準語通用於阿拉伯各國的文學、教育、書刊、廣播、會議、公文、函件以及各種國際交往場合。方言多用於各國民間的日常口語,有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門、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8大方言,其中以埃及方言影響最大。

自7世紀上半葉隨着阿拉伯人在半島以外的擴張和外族語言的侵入,阿拉伯語方言逐漸形成了與文學語言的巨大差異。阿拉伯語方言已發展為敘利亞、伊拉克、內志和希賈茲、也門、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8大支,以埃及方言影響最大。

阿拉伯文書法字體

總使用人數:2.06億(根據民族語,1998年對所有方言的母語使用者統計);2.86億(CIA World Factbook 2004年統計所有阿拉伯國家人口),剔除其他國家的阿拉伯少數用者和雙語使用者

排名:5(母語),排名稍前於葡萄牙語和孟加拉語

語系:亞非語系 —閃米特語族—中閃米特語支—South Central Semitic—阿拉伯語

語言地位:聯合國工作語言

使用阿拉伯語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非洲聯盟

阿拉伯語管理機構 埃及:Academy of the Arabic Language - مجمع لغة عربية

阿拉伯語語言代碼 ISO 639-1: ar

ISO 639-2: ara

ISO/DIS 639-3: ara — 阿拉伯語 (一般)

歷史沿革

伊斯蘭教前的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的前身是阿拉米文。阿拉米文字是大約3000年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閃米特文字,因為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就在西亞,所以當時的阿拉米文字更象21世紀的英語——全球通用。阿拉米語屬於北閃米特語,其發源地很可能是今天的敘利亞以及兩河北部地區,之後隨着商貿逐步走向全世界,並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全球文化格局。與中國接壤的兩個大國,印度和波斯都曾經使用過阿拉米文字,並在某些階段里以之為「官方語言」(阿契美尼德等2王朝(伊朗)和孔雀王朝(印度)等)。阿拉米文字,其前身是腓尼基文字甚至是原始西奈文字,並且也不能很好地將他們剝離開來分析。

阿拉米語在全世界盛行了1000年,到公元元年前後,隨着希臘帝國、羅馬帝國這些歐洲勢力對西亞的衝擊——這事實上也是歐洲文明開始崛起的象徵——阿拉米文字和語言開始勢力微。這一語言文字現象在2千年前的轉換,說明了西亞即將走出它獨霸天下的輝煌階段,與之抗衡的歐洲文明即將替代西亞文明地位。這也是全球人類文明板塊的一個大挪移。語言與文明發展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語言文字的盛衰與文明的盛衰聯繫在一起。

伊斯蘭教時期的阿拉伯文

公元7世紀,西亞文明隨着伊斯蘭教再次崛起。阿拉伯知識分子大量翻譯軸心時代的古典希臘著作,為保留傳承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隨後的中世紀時期,歐洲又從阿拉伯文明中翻揀出昨日輝煌,然後有所謂「文藝復興」,其威直達現代文明。歐洲文明兩次崛起都接受了來自西亞文明的哺育,而且當然都是通過文字語言來實現的這一目的。而所謂「阿拉伯數字」正是這「第二撥浪潮」中的一件趣事

阿拉伯語也屬於閃米特語,但與阿拉米語不同的是,它屬於南支;它的興盛與伊斯蘭教聯繫在一起,而伊斯蘭教的起源在阿拉伯半島偏南地區。從本土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阿拉伯語取代了阿拉米語,同時取代的還有他們的文字(本文里的許多「語言」實際上包括了「文字」。)

阿拉伯語言在公元前已經存在,形成文字是語言誕生後1000年的事情。阿拉伯語也與其他多數人類語言一樣,是鑑戒和學習周邊語言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的。北邊的波斯語,西邊的埃及語,甚至還有印度的梵語都在阿拉伯語中留下深深痕跡。

閃米特語在語言學特徵上都具有「三輔音」特性,這點也可以在觀察中國古音中加以留心,確實也有類似痕跡。它有一個「網格」測試很有意思,可以試用看下中國古音的情況。另外從語法而言,阿拉伯語屬於屈折語。黏着語屬於比較落後原始的語言,但也不妨看看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簡單。所以,說不了以後人類「返璞歸真」都「黏着」了也說不了。屈折語過於複雜的起碼是不利於學習傳播,所以簡單化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趨勢。假如英語不是有其相對的簡單化,就不會有那麼廣泛的傳播了。所以,今天儘管有許多人熱心推廣漢文字,假如漢字的構造沒有根本性的簡化,一般而言很難有象英語那樣的推廣成績。另外,看看其他語言的主導推動力,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有些語言可以廣泛推廣了。

阿拉米語當初以商貿通行全世界,大約千年之後的阿拉伯語以宗教推廣到全世界。

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宣教16年之後,很快征服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埃及、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馬耳他。 公元710年,阿拉伯人占領了西班牙,一直到1493年這裡一直是伊斯蘭教歐洲重鎮;連帶的還有葡萄牙。但穆斯林最終在西南歐被阻止在法國的納爾磅城下。在東南歐,愛琴海擋住了穆斯林的軍隊,但阿拉伯文化濃重的痕跡越過小亞西亞直達希臘。在北方穆斯林穿過中亞到達東歐和俄羅斯南方地區。在東南亞地區以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人接踵而至,至今那裡依然是穆斯林聚居的地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深入全球各地的路線與深度,就是當年阿拉米商人所達效果。但有一點不同的是,當年阿拉米文字時期,全球各地沒有穆斯林時代碰到那樣頑強的抵抗,因為當時許多文明未起,比如在歐洲穆斯林遭遇法國基督教勢力的有效阻擋,或正是為了潛在抵抗穆斯林,(從宏觀上看),當地的政治勢力很快接納了基督教,加強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勢力。幾次歐洲「十字軍聖戰」看似以失敗告終,但實際上基督教文化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他們在歐洲獲得了決定性的凝聚力。

地區影響

在中國,漢文明不僅已經完全成型穩固,而且中國文明正處於極盛期的唐朝,又加上地理距離,阿拉伯文化並未在中國取得政治軍事上的勝利。但在中國西域就不是這樣了,大約12世紀,穆斯林聖戰勢力驅逐了當地的其他宗教勢力(主要是佛教),至今伊斯蘭文化穩居西域,甚至今天當地的文字也與阿拉伯文字為可以互讀的同一文字體系。

同時,歷史時期在中國西北的幾個宗教或文化分布,也可推想一下當時這個地區的文明分布勢力。蒙古、新疆、甘青、西藏,他們在歷史時期分別被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和中國的道教等瓜分,這些宗教的分區使其文明影響源一目了然:西藏受印度文明影響,西域受西亞和中亞文明影響,蒙古受歐洲與俄羅斯影響,甘青一帶河西走廊是中原與其他文明的交匯集中地,也是西亞文明進入中國內地的主通道。

在東南亞,阿拉伯穆斯林商人通過經商使當地逐漸伊斯蘭化,同時將阿拉伯文帶入了東南亞。

歸類

阿拉伯文字屬於拼音文字體系。根據特點,一般把拼音文字分為音節文字和音位文字(音素文字)兩大類,例如日文和阿姆哈拉文字是音節文字,英文、法文、俄文等是音素文字。對於阿拉伯文,屬於拼音文字體系中的哪一種,學界對此並沒有完全定論,甚至出現截然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是音位文字,有的學者認為是音節文字。

北京大學蘇培成教授的《現代漢字學綱要》一書,在介紹文字的性質時,根據文字記錄語言單位的情況把世界上的文字分為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和語素文字三類,其中在介紹音素文字時,列舉了英文、俄文、藏文、阿拉伯文,很顯然,作者把阿拉伯文字界定為音素文字了。同時,還可以把文字分為音素文字、音節文字、語素文字三類,但呂叔湘在談到音節文字時說:「第二類是音節文字,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節,就是輔音和元音的結合。日語的字母(假名)、阿拉伯語的字母,都屬於這一類。」

這種矛盾的現象,即使在一些權威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由周有光先生撰寫的「文字」詞條,把文字分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三類,其中在介紹音節文字時說:「有些音節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表示……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元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並在最後介紹了阿拉伯文字。很顯然,這裡無疑是把阿拉伯文字看作是音節文字了。但是同一本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張甲民先生撰寫的「阿拉伯語」詞條是這樣介紹阿拉伯文字的:「阿拉伯文字是一種音位文字,4世紀由閃米特語族西支的音節文字發展而來……」這裡同一本具有國家權威的辭書中,由於執筆者不同,關於阿拉伯文字的性質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提法。

各國文字學家對輔音-音素文字的歸屬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國著名的文字史學家格爾博認為輔音音素文字是音節文字的變體,像阿拉伯文字、希伯來文字等實際上是「輔音+不定元音」的組合,即輔音標註上不同的附加符號就表示不同的音節。認為輔音字母文字是音節文字最主要的論據是:公元前2千年代的西部閃米特人還沒有水平把音素從言語中分離出來,而從言語中分離出音節來則要自然得多,容易得多。

但是反對把以輔音字母為主體的文字歸入音節文字的人也很多,理由也很多。其中突出的論據是,一方面,輔音-音素文字適應了閃米特語族的結構特點,另一方面,古代的腓尼基文字都是純輔音文字,如果把這些文字解釋為音節文字,那麼在人類文化史上,腓尼基人所起的作用,腓尼基文字對後世文字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都變得不可理解了。

阿拉伯語的特點決定了阿拉伯文字的基本特點,阿拉伯文字突出並又適應了了阿拉伯語的基本特點,這是阿拉伯文字得以發展並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如同漢字,之所以長期停留在語素文字階段而沒有發展成為拼音文字,是因為漢字充分適應了漢語的基本特點的緣故。歷史上,馬來西亞、土耳其、土克曼、烏茲別克等都曾經使用過阿拉伯文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但後來都改用了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其間的文字變遷,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原因也有宗教的原因,但我們認為文字同語言特點不相適應是其根本原因。這種文字上的變遷和使用阿拉伯語的國家一直使用阿拉伯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