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一個企業的成敗興衰與這個企業的領導有着很大的關係。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必須有敏銳的目光與縝密的思維,既要審時度勢,又要雷厲風行。徐光學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企業領導者。他進印刷廠之初,密切關注企業的每個細節,根據觀察和了解,結合印刷廠實際,制訂了一系列可行性改革方案,挖掘內部潛力,以降低成本,如制定材料定額消耗指標,PS版回收,紙張節約,原材料、油墨及各種輔助材料的定量控制等。所有這些措施的實施給安徽日報社印刷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一、回收廢版
徐光學一進廠就發現PS版回收率低,浪費嚴重。工人用過PS版用後隨意亂丟,回收與否是廠里的事,與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工人上班就做自己的工作,反正有新PS版用,誰願意回收已用過的PS版?徐光學認為這種現象不正常,這說明印刷廠領導與職工主人翁意識不強。從工人方面講,仿佛工廠是廠長的,工人是替廠長打工;從領導方面講,廠長是來當官司的,干好干壞無所謂,反正報社印刷廠倒不了。徐光學知道,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產生的怪圈現象,遠遠不合市場經濟時代的要求。徐光學認定,這種現象必須更改。於是,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PS版進行有效回收。
於是,上任不久,徐光學就出台一項關於PS版回收措施。他首先來到輪機車間,召開車間主任與工人代表會議。會上,廠長同大夥算一筆賬,看看新PS版與回收後經處理再用的PS版的價格之比差。如果天天都用新PS版,那印刷廠的浪費非常嚴重;如果能與回收後再處理的舊PS版混合使用,一年下來,印刷廠將節約數十萬元。徐光學說:
「以前PS版回收率低,那是因為大家在回收方面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回收多是廠里得實惠,工人沒有得到實惠。現在,我們要鼓勵大家積極回收,讓回收與經濟利益掛鈎,按舊PS版與新PS版之間差價的10%提成給大家。這樣,回收使企業與個人都有好處。對不認真回收PS版的人,我們雖不處罰他,但開會時要提出批評。」
這是個十分人性化的措施,一出台就得到車間主任與工人的一致贊同。1995年初,輪機車間開始回收廢舊PS版,由於措施得力,效果十分顯著,舊PS版回收的比例不斷上升,到年終,輪機車間平均每個人從回收廢舊PS版中獲得數百元獎金。從1996年開始,徐光學進一步加強車間內部管理,建立健全舊PS版回收統計報表制,每月公布字數,把獎勵從年終發放,變成按月兌現,這樣舊PS版回收率從1995年初不足40%提高95%以上。光是這一項職工得了一定的實惠,廠里更是節約數十萬元,資源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二、節約紙張
1995年上半年,新聞紙漸趨緊張。七月份後,國產新聞紙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矛盾,而且價格也扶搖直上,噸價由年初4000餘元猛漲到7000多元,至於進口新聞紙,價格更高。新聞紙不僅價格暴漲,且貨源不足。安徽日報社印刷廠與全國大多數印刷廠一樣,陷入新聞紙短缺的困境。這對上任不久的廠長徐光學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為了解決新聞紙短缺問題,廠里成立了解決「新聞紙問題」小組,一方面,廠長經理們利用各自關係網努力拓寬進貨渠道;另一方面,在全廠範圍內開展新聞紙節約活動,降低新聞紙單位消耗。
在拓寬進貨渠道方面,他們已做大量工作。像衛民跑江西,同江西造紙廠協商以增加新聞紙的調撥計劃;像徐光學專程走吉林,跑石峴,協商增加新聞紙計劃。
新聞紙的供應得到了保證,但這並不意味着新聞紙可以隨心所欲地用。新聞紙沒有漲價前,印刷廠在用紙時浪費一點,大家覺得沒有什麼大問題;現在,新聞紙價格越來越高,多一分浪費就是多一分損失,印刷廠不應該再出現浪費現象。為了搞好節約新聞紙活動,徐光學與副廠長李衛東、張良友親自到印刷車間進行調研。
通過調研,他們發現,因工作不認真、操作不當,或者認為多印刷一份報紙無所謂,從而產生的新聞紙浪費現象是相當普遍地存在着。這種現象造成報紙的印刷成本上升。徐光學與副廠長研究,認為開展原材料節約活動,降低報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確實可行的。要想降低成本,減少耗費,印刷廠必須開展節約新聞紙活動,在保證報紙的印刷質量和正常出版的情況下,大力開展新聞紙節約活動。廠長親自起草《關於新聞紙節約暫行辦法》,再召開領導班子會議,成立「新聞紙節約領導小組」,在小組上討論這個《暫行辦法》,並形成「安徽日報社印刷廠文件'廠字(95)第15號』」通知。接着,徐光學會同幾位副廠長召開印刷車間幹部職工會議,並將通知下發到車間,通知全文如下:
關於成立新聞紙節約領導小組的通知
各科室、車間:
根據1995年6月22日經營管理委員會會議紀要精神,為了更好地開展新聞紙的節約工作,成立以廠長為首的,包括有關科、車間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新聞紙節約領導小組,制定新聞紙節約的具體辦法,解決新聞紙節約工作中出現有具體問題。新聞紙節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總負責:徐光學
組長:李衛東(夜班)、張友良(白班)
副組長:羅會名、孫立新(負責實施)
組員:趙本勝、李竟、劉賢倫、陳海濤、程航宇、丁迎軍、王德育、陸豐、沈華、宋智、余立新、康金平、魏紅梅、鄭麗萱、林先英
具體人員安排:
1、發紙:魏紅梅;
2、車間接紙:林先紅(小工三人發送各機台)另一人暫缺;
3、舊紙白片等回收:倉庫小工;
4、核算賬目:康金平;
5、財務核算報表:陳海濤。
附《關於新聞紙節約暫行辦法》
安徽日報社印刷廠
1995年6月30日
特別是《關於新聞紙節約暫行辦法》,每對千張耗紙定額23公斤,對南平新聞紙、江西新聞紙、吉林和石峴新聞紙都做出具體規定。每節約一噸紙,廠里獎車間600元,多消耗一噸紙,廠里罰車間500元。《辦法》還對與新聞紙有關的運輸、保管、發紙和賬目一致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由於《辦法》出台及時,措施得力,新聞紙節約活動得到實施。全廠上下,特別是在輪機車間新聞紙節約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由於印刷廠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由於生產車間與有關科室密切配合,節約新聞紙成績顯著。據統計,開展節紙活動後的七月和八月與未開展節紙活動的五月和六月的單位消耗比較,七月節紙23.624噸,八月節紙18.813噸,兩個月合計節約新聞紙42.437噸,按每噸7000元計算,光節紙一項就創造出經濟效益297905元,再扣除每噸600元的獎勵25462元,廠里實際得實惠27萬多元。
新聞紙節約活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節約活動還有沒有發展空間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廠里經常發現有人私拿報紙,這也是一種浪費。為了制止這一行為,報社印刷廠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對私自拿報紙現象做出明確規定,把新聞紙節約活動推向高潮。於1995年9月中旬,印刷廠下發「廠(95)第25號通知」,全文如下:
通知
為進一步搞好紙張節約工作,維護正常情況下生產和工作秩序,經厂部會議研究,特制訂如下規定:
第一、自用報由生產安全科分放,各部門到收發室自取;
第二、自用報由輪機車間專人蓋章標明「次品報」,否則,禁止出廠;
第三、嚴禁任何人私自到輪機車間拿報紙,違者按每份5元罰款;
第四、本規定自即日起執行,請同志們給予支持。
特此通知。
安徽日報社印刷廠
1995.9.13
私拿報紙是印刷廠里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厂部曾多次明令禁止,但仍有個別同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極壞影響。為徹底根治這一頑症,厂部兩次在班組長以上幹部會議上集體討論,並制定《關於對私拿報紙的六條處理規定》。一方面將獎罰措施與車間主任、班組長及機台工人的經濟利益掛鈎;一方面與報社保衛科合作,聘請兩名保安警員與本廠生產安全科同志值班巡邏。措施出台後,車間主任高度重視,嚴格執行。但是仍有個別工人認為拿一張報紙無所謂,對《規定》置若罔聞,照樣拿。有位姓曹的職工兩次私拿報紙,被廠里兩次通報批評;有位姓姚的職工拿報紙被發現,也被通報全廠。這兩位同志都被處以罰款。後來,還有一位姓左的職工一次性私拿10份《文摘周刊》被發現,其本人被罰款50元,罰當月工資50%為115元,他本人共被罰165元,就連當天值班主任和其所在的小組長也都受罰款。工人們一見廠里動真刀子,就再也不敢私拿報紙。漸漸地,工人們對私拿被處分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配合到支持,上下形成合力,徹底解決私拿報紙問題。
在節約新聞紙活動中,還有一件細小的方面值得一提,那就是對切下來的白片紙進行加工,切成8開、16開或32開,再批發給商店銷售,合理利用「廢」品,也能增加經濟效益。
三、開源節流
1995年下半年,由於新聞紙價格暴漲,報社資金相對短缺。為了緩解資金不足矛盾,針對印刷廠印刷業務的應收賬款餘額大,拖欠時間長,有的甚至已變成呆壞帳的情況,徐光學制定了獎勵政策,狠抓欠款回收工作。他組織了專門討賬清款小組,狠抓賬款回收工作。這個小組由徐光學總負責,下設四個分組,分別清算個人和集體欠款、外單位借紙欠款、材料欠款、賬款核對清算。四個小組分別由張良友、汪宏、朱來友、羅會明負責。
這四個小組按照預定程序,分別行動,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清款工作取得了好成績。據不完全統計,他們這次行動收回欠款250多萬元,其中有近百萬元曾被認為是呆壞賬。由於收回呆壞賬,減少經濟損失,也就是說,印刷廠僅從清款中就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再者,改變購料途徑。原來印刷廠用料,如PS版、油墨等都是從有關公司購買。徐光學決定,印刷廠用料今後直接從廠家購買,壓縮環節,把由相關公司提獲得的利益變為印刷廠的利益。這樣,材料採購成本大幅度下降。
當然,由任何外部環境的改善而獲得的利益都不能取代企業內部管理帶來的利益重要。身為廠長的徐光學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強化企業管理,才能使企事業獲得得更長久的效益。
所以,他開動腦筋,尋找突破口。印刷廠通過班子會議,制定了《關於壓縮幾項費用開支的規定》。這幾項開支是指電話費開支、業務招待費開支、辦公用品開支、汽車油耗和修理費開支等。《規定》在這幾方面做出詳細說明。《規定》加強了內部管理,堵塞了漏洞,從而有效地壓縮了開支。
第一,加強電話費用的管理。厂部根據各部門的工作需要,核定相應的電話費標準,實行部門包干制,節約獎勵,超支自負,並對部分車間的電話加鎖。各車間每月電話費全部公開,陽光管理。《規定》規定誰有電話機,誰負責,該誰付錢誰就付,不該單位付錢,單位就堅決不付,從而有效制止個人私撥信息台及長途電話現象。《規定》生效後,電話費由原來的每月1.68萬元驟降至4千元。
第二,嚴格控制招待費。安徽日報社印刷廠是一個300多人的大型企業,沒有招待費是不可能的,但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嚴格控制招待費。印刷廠本着不請吃或少請吃的原則,規定「費用承包,節約有獎,超出自理」。他還制定出嚴格的就餐標準,凡是能在報社食堂就餐的就在食堂就餐。規定生效後,印刷廠招待費每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20%。
第三,實行辦公用品領取登記制。以前,辦公用品的領取比較隨便,既看不出來誰來領取過,也看不出來領取過多少。現在,廠里統一規定,誰領取,誰登記,對與工作無關的用品一律不准領取。對以前不限量的辦公用品,現在統一規定數量,限量領取,有效杜絕亂領濫領辦公用品現象。兩個月下來,僅此一項費用較去年同期下降30%。
第四,加強汽車油耗和修理費的管理。廠里規定汽車的使用首先是確保新聞紙運輸。然後再談降低油耗,節約用油。對領導的小車也做出規定,將出差車輛的行駛路程和用油比例公布於眾,讓大家監督。這樣汽車油耗大幅下降,已由原來每月4460公升下降到每月2000公升左右。照此計算,全年將節約燃油7噸左右,折合人民幣約2萬餘元。廠里還嚴格審核修理費用,對修理配件嚴格把關,使修理費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比節約10%。
這幾項措施的出台生效,使安徽日報社印刷廠每年將節約50多萬元。
四、改進技術
印刷廠的消耗除了大宗的紙張外就是油墨。印刷油墨是桶裝型的。桶裝油墨難以倒淨,產生了較大的浪費。如何節約油墨成了一個大問題,面對一個個烏黑的墨桶,徐光學感慨萬千,要是這些油墨都能用得乾乾淨淨,那要節省多少錢呀。
徐光學於是同廠里的相關技術工人研究此事,但沒人能想出個好的辦法。徐光學又同供油墨大戶太原油墨廠聯繫,請求派來技術員到安徽日報社印刷廠實地察看,希望他們都夠對印刷機器的供墨流程重新設計。通過太原油墨廠和安徽日報社印刷廠共同努力,終於創造性發明一種新型機器供墨方式,用鐵管將大型罐裝油墨送到各台機器,就同接水管一樣,通過灌內油墨自身壓力來送油墨。用時就打開,不用就關上,一點都不浪費。這種操作方式,既節約油墨,又安全衛生。
新型機器供墨方式設計好後,安徽日報社印刷廠投資了幾十萬元,利用半年時間對報社所有印刷機進行改裝。這一發明使印刷成本又有所降低,經濟效益再上一個台階。
這一成果讓青年記者、作家、詩人張文喜先生得知,他以記者身份進行實地採訪,並撰寫了一篇通訊報道,發表在1997年6月9日《安徽新聞出版報》上,全文如下:
集中供墨,一舉多得
——安徽日報社印刷廠見聞之一
在《安徽日報》創刊45周年之際,記者走訪了安徽日報社印刷廠。剛一坐定,廠長徐光學一把位住我的手說:「百聞不如一見,走,先到車間看看。」
我等首先來到輪機車間。在我的印象中,輪機車間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是個永遠也「理不清」的地方。到處都是報廢的新聞紙,一不小心碰到用過的油墨桶,還會留下一點「紀念」在褲角上。然而當我走進車間大門時,眼前卻一亮,要不是轟隆隆的機器聲,我真以為自己走進了寬敞明亮的博物館大廳,五台猶如龐然大物的輪轉機,被擦拭得乾乾淨淨,作業工人統一着裝,再不是滿身油墨的「煤炭工人」,報廢的新聞紙打包後整齊地堆在牆角。令人奇怪的是,現場沒有一隻油墨桶。徐廠長看出了我的疑慮,指着車間上方靠牆位置的管道說:「瞧見了吧,現在是集中供墨,油墨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機台。機器運轉時打開旋扭,油墨就像自來水一樣流進墨斗。」我欣喜地點點頭:「集中供墨,保證了環境衛生。」徐廠長說:「這只是一方面。」
原來全國目前已有15家左右的印刷廠採用了集中供墨系統,都是像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日報社、北京日報社這樣的印刷大廠,據悉今年還有近十家印刷廠計劃採用。安徽日報社年用墨在120噸以上,僅包裝小桶就達8千多隻,包裝費也要花9.6萬元,而且工人勞動強度大,車間不易清掃,機器也難以保持清潔,每隻小桶的油墨總是用不乾淨,少則浪費幾兩,多則浪費一斤。
我和徐光學廠長正聊着,迎面走來車間主任丁迎軍,恰在此時,徐廠長的手提電話響了,他把我交給丁主任,便趕着找僻靜處聽電話去了。丁主任帶領我參觀了整個供墨系統,使我弄清了它的原理,簡單而形象地說就是:墨罐車拉來油墨——裝入工廠油墨儲罐——通過旋轉活塞泵——進入輸送管道——最後注入每台輪轉機墨斗。丁主任說:「這是由太原油墨廠來人進行現場設計,並負責監督製造、安裝的,投資十幾萬元。」
事後我在一份資料上獲知,採用集中供墨系統投資小、見效快、好處多。它的好處是:一、集中供墨對安徽日報社印刷廠來說,每年可節約開支12萬元左右;二、解決了油墨存放管理問題;三、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四、保證了環境衛生;五、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
安徽日報社印刷廠是全省報紙印刷的龍頭企業,在採用集中供墨系統方面走在全國同行企業的前列,也為本省印刷廠家帶了一個好頭。[1]
作者簡介
徐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