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南的年味(周傳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南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陝南的年味》中國當代作家周傳利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陝南的年味

時至年關,臘肉幾乎是陝南秦巴山間的村民家家戶戶必備年貨。當鍋灶邊的火塘被柴草點亮,陝南的冬天就到了深處。年味也伴隨着炊煙隨風飄向遠方。

按照陝南風俗,每逢臘月,村民們早早地在屋檐下,把大樹柈子碼成一堵牆,用來火塘里的燃料。在鄉下,村民們把除夕夜火塘的火,看作預示來年逢好運,日子紅紅火火。

在陝南深冬,很多地方有殺年豬、喊着親朋好友吃庖湯的習俗,這是千百年延續下來的民俗,至今得以留存。「胡蘿蔔泯泯甜,看着看着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兒沒的錢」,每年進入寒冬臘月,在秦嶺南麓的廣大地區,孩子們在寒風中轉着圈圈唱着這句農諺。

陝南的農村由於過去比較貧困,平常的日子拿不出錢去吃肉,但每到冬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殺豬過年,於是,冬至過後,各山村傳來此起彼伏殺豬的豬的慘叫聲,膽小的孩子雙手捂住耳朵跑得遠遠的,膽大的孩子則在殺豬現場圍觀並給大人幫忙打下手。

春節前的陝南,臘肉幾乎是陝南家家戶戶都得製作的美味。村民們通過把豬肉分割成小塊懸掛在「火塘」上慢慢熏制。火塘挖在地下靠牆的一邊,或方或圓,一隻鐵壺或吊灌在火塘中央,四周可圍坐七八人。烤火的人,要的是個火伴兒,塘里的火苗燃燒在火塘中央。懸掛在火塘中央的吊灌晃晃悠悠,貓和狗的眼神從吊灌里冒出來。

火塘如擺在鄉村夜晚的宴席,左鄰右舍吃過晚飯,落一身雪花走東家串西家,手握茶杯,就着塘里的柴火,念叨着這場大雪,也念叨着開春之後的油綠肥壯的莊稼。他們圍坐在一起,心裡話和家常話被大火烤出來,汗津津的額頭如飄落了一場毛毛細雨,生出豆大的汗珠。爽朗的笑聲裊裊升騰,直到夜深,直到火苗有了倦意……

塘里的火是節氣的一部分,烤過小雪、大雪,烤過小寒、大寒,一直烤到打春,烤到萬物有了春風外衣。這時,每個人的心中都裝着一個火塘,熱乎乎地忙碌在莊稼旁。

一到年味漸濃的臘月,陝南的年味總有腊味的記憶,那活色生香,別具風味的腊味才是過年的味道,傳統腊味製作是村民們永遠忘不了的手藝。

我的老家在陝南一個叫牛屎川的小山村,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多年前,父親製作的臘肉可以說是當地特有的傳統腊味合集。那個時候父親請來「殺豬匠」宰殺生豬,眼看着父親把母親辛苦養了一年的豬宰殺,新鮮的豬肉切成長塊,每塊3至5斤重。加拌適量的花椒粉,辣椒麵,傳統香料面。一塊一塊的用鹽抹,然後一起醃在木桶里,過個把星期,就把肉從桶里取出,掛在火塘上面任其煙熏火烤。在老家都是用青槓樹、柏樹枝、鋸木面、穀殼來熏得,不過二十來天,豬肉就慢慢地變黑,待到最後變成金黃,就可以把肉取下,把陽塵拍打幹淨,一塊塊地放進倉庫的穀子里,臘肉就做成了,可以保二三年不壞。而且放的越久,味道越香,吃起來就不覺得油膩。挑選好的煙熏臘肉,再在旺火燒肉皮,這是臘肉好吃的關鍵,一是為了去毛,二是將肉皮燒軟。少了這個步驟,臘肉皮太硬,咬不爛。獨特的煙熏味道,肥肉香滑軟嫩,瘦肉嚼勁十足,油而不膩,味濃但不過咸,吃着上癮。

在陝南,許多家庭過年都要熏豆腐乾,還要做「血粑粑」。趁着殺豬接的熱血,將豬血倒進早巳準備好的豆腐盆里,再加上鹽、蒜瓣、花椒之類的佐料,做成圓狀,然後用濕柏樹枝熏干,這種 「色香味」俱全的「血粑粑」,也叫血豆腐乾,無論是涼拌還是熱炒等,都是上好的下酒佳肴。

每當春節來臨,陝南家家戶戶火塘邊,老人一邊忙着手中的針線活,一邊念叨着,春天,和出遠門的兒女一道,能早一點回來。鍋灶邊,一種味道伴着春風飄向遠方,遊子的心裡,瞬間冒出來,卻化不開的是一種濃濃的鄉愁。像勾魂的引子,臘肉香味不管飛多遠,嘗一口就會想起老家那條彎彎曲曲路,這種味道飄進村莊院落,遊子回家團聚,落寞已久的鄉村,重新燃起了火熱的生機。

當這種味道飄進年的日子,戶戶煮臘肉,豆腐乾,血粑粑。開啟油鍋、炸丸子、炸豆腐、炸春風,舌尖上的味道涌動春潮,炊煙捲着美酒的香,佳肴、水餃、美酒、祝福與願望,充盈滿院角角落落。濃烈的年味向遠方飄散,此刻,回家團聚的遊子又要走了,送別的嬌妻,桃花一樣開在村頭。 [1]

作者簡介

周傳利,陝西石泉縣人。《我愛你祖國》榮獲全國文學大賽金獎,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數百家媒體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