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隼鳥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隼鳥號日語:はやぶさ,開發名稱為第20號科學衛星MUSES-C)偶爾也被譯為游隼號、獵鷹號或隼鷹號,或是非正式的被稱為隼鳥1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小行星探測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往小行星25143(25143 Itokawa,絲川小行星),採集小行星樣本並將採集到的樣本送回地球

隼鳥號原預計於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於懷疑探測器的燃料泄漏,延後3年後於2010年6月13日日本時間22時51分返回地球,本體於大氣層燒毀,而內含樣本的隔熱膠囊與本體分離後在澳大利亞內陸着陸。

隼鳥號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約六十億公里的路程。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搜集的研究,也是第一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及「着陸目標最小(絲川小行星全長僅約 500 米)的探測器」[1]

研究成果

2011年3月1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上,首次對外公布隼鳥號帶回的微粒的初步分析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微粒中存在 橄欖石、 斜長石等岩石的大型結晶;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岩石可能曾經歷高溫。同時,他們還發現,微粒與地球上發現的一種隕石特徵一致,而且微粒受熱後產生的氣體不具備地球物質特徵。此外,在對岩石的檢測中未檢出有機物碳元素等與生命有關的物質。

後繼探測器

隼鳥2號

設計上是與隼鳥號規格幾乎相同的「准同型機」,根據資料,與隼鳥號的不同點在於:

1.天線將從隼鳥號使用的舊型天線更換成與破曉號相同的平面天線。

攜帶自我構造彈,在小行星表面進行第一次採樣後,釋放彈頭在小行星表面上製造坑洞,之後於坑洞內採集樣本。

2.導致隼鳥號一連串故障的反作用輪增加一個備用。

預定在2014年升空,前往C型小行星1999 JU3,於2018年到達並採集樣本後,於2020年返航[2]

隼鳥MKII

與與 歐洲空間局合作的計劃,比起隼鳥號更為大型,預定前往D型小行星。

視頻

隼鳥號 相關視頻

日本「隼鳥」這波操作轟動了整個航天界,還領先了全球?
日本隼鳥二號的遙測設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