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耕織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雍正耕織圖》為清朝康熙51年時,當時仍為親王的胤禛(後來的雍正帝)命令宮廷畫師繪畫進獻給康熙帝的耕織圖。
一共有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每幅畫上都有雍正的親筆題詩,並蓋有「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而每幅又都獨立成畫,可以分開來看,十分用心。在人物描繪上,雖然人物背景是農家樸實的生活,可是在細節處理上卻毫不馬虎,不論是服裝、髮飾或是農具都經過設計。人物描寫寫實,栩栩如生,色彩不會特別亮麗,卻帶給人一種穩重之感。雍正特別命畫師將自己及福晉的面貌畫進畫中,作為農婦及農夫,其背後所要傳達的是重視農耕的概念。在中國以農民為主的廣大社會以及重農思想上,此種作法可以推測是為了表達雍正的心繫天下之情。而這點也反映出了在院畫中的風俗畫往往是與上位者所欲傳達的意念息息相關,通常表現出和樂之感,已呈現國泰民安之景。
在《雍正耕織圖》中,每幅畫上都有提一首詩及題目,清楚寫出所繪的是哪一個階段的農耕活動。可以看到一連串自耕種到收成的過程,從浸種、耕、耙耨、耖、碌碡(碾碎稻穀)、布秧、初秧、淤蔭(施肥)、拔秧、插秧、鋤草、灌溉、收割、登場、持穗、舂碓、篩簸、揚礱、入倉,最後是祭神。而以上這些寫實的紀錄,也無疑反映出了清初的社會型態。
畫冊用筆精到、設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描繪了勞動者辛勤耕作的場景。雍正在《耕織圖》中的親筆題詩,把意境深遠的五言律詩和文雅遒勁的書法相結合,詩、書、畫達到完美的統一,堪稱珠聯璧合的宮廷藝術瑰寶。該圖冊深藏故宮紫禁城武英殿,近三百年從未公開展示。[1]畫冊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背景
耕織圖起源於南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為勸課農桑而詳實地記錄耕作與蠶織的系列圖譜。由於其「圖繪以盡其狀,詩文以盡其情」,形象生動、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勞動者耕作與蠶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從而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耕作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而其本身也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
宋代的《耕織圖》冊由耕圖21幅、織圖24幅組成。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觀覽到此圖,感慨萬端,遂命內廷供奉焦秉貞根據其原意重新繪製《耕織圖》冊,作耕圖23幅,織圖23幅。
《雍正耕織圖》冊是雍正帝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間刻版印製的《耕織圖》為藍本,內容和規格仿照焦氏本,由清宮廷畫師精心繪製而成。所不同的是胤禛耕織圖中的主要人物如農夫、蠶婦等均為胤禛及其福晉等人的肖像,這在歷代的耕織圖中是僅見的。該圖現存52頁,其中6頁為未定稿的衍頁,其餘46頁中耕圖、織圖各23頁,每幅畫上都有胤禛的親筆題詩,並鈐有「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根據畫法特點,此畫冊可能出自當時宮廷畫家陳枚之手。[2]
參考文獻
- ↑ 雍正耕織圖丨詩書畫完美的統一,每日頭條,2014-09-01
- ↑ 【胤禛耕織圖冊·收刈頁】,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