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霍剛
Ho Kan
幾何抽象先鋒 蘋果日報
出生 (1932-07-23) 1932年7月23日(91歲)
南京 中國
現居地 台灣
職業 畫家
體裁 觀念藝術
主題 抽象
代表作 《寂弦激韻》
獎項 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霍剛(1932年),(1932年7月23日- )生於南京市,本名霍學剛,字柔存;現代畫家

生平

父親霍道成,母親桑玉華。抗日戰爭時,霍家移居重慶。小學時的勞作與圖畫,是霍剛最好的兩門課。

1949年,霍剛隻身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台灣,成長養成教育於台灣。

1951年,霍剛向李仲生學習現代藝術,其思想畫藝受影響至為深遠。

1957年11月,霍剛與其他七位畫友李元佳吳昊歐陽文苑夏陽蕭勤陳道明蕭明賢組成「東方畫會」,[1] 當時被報紙媒體稱之為「八大響馬」,這稱號十足表露出這些年輕人的衝勁、叛逆性和創造力並馳騁藝壇迄今。[2][3]. 同年5月霍剛成立的「五月畫會」,是開台灣現代藝術先河的團體。[4]

1964年霍剛搭法國油輪「越南號」前往歐洲。經法國與住巴黎的夏陽蕭明賢會面,後轉往義大利定居米蘭,當時西方正鼓吹「國際龐圖運動」,龐圖意指義大利文的「點」,參與的藝術家們致力於復興藝術中的人文精神,認為是萬象起於點也終於點。

霍剛而言,這與中國哲理的觀念不謀而合,他的畫作也受此影響逐漸由幾何圖形取代連貫的筆觸。《轉化》正是此時期的作品,透過不對稱的矩形、長短不一的線條,以及底層的大塊黑色色面,營造出圖像跳躍於上的層次感。此後,霍剛的畫作多了各式的抽象符號,然而,內在的精神與畫面安排始終回歸到中國深厚的文化。以《乾坤-1-2-3》為例,藉由色彩與幾何的重置,建構出沉穩的意象;《源起》系列也以三角、圓、點與色彩畫出了空間的深度,讓人不經思考其中是否藏有玄機。

「畫如其人、人如其畫」,在霍剛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萬物兼容並蓄的和諧,即使是如此前衛的形式,仍能體悟到霍剛所欲傳達的文化底蘊。就如同他的過往─豐富而含蓄。[5]霍剛定居米蘭至2014年8月。霍剛米蘭回顧展」[6]

在歐洲期間,霍剛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帶著東方的精神投入西方藝壇的瀚海中,三十餘年來不曾放棄或改變。霍剛初到義大利,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萊恩(Kline)、保羅·克利(Paul Klee)對東方文字藝術的挪用,不免給了他無限的衝擊;他對書法、金石的研究,以及文化圖騰和器皿的分析之後,除去物象的感官功能性,探討其精神內質,重新用物理性的思維來解構圖像。[7]

博物館收藏

獲獎

  • 1965年獲義大利古比奧市國際藝術發展獎。
  • 1966年獲義大利諾瓦拉市國際繪畫金牌獎。
  • 1967年獲義大利孟扎市國家繪畫首獎。
  • 1969年獲義大利萊科市久賽彼•莫利首獎。
  • 1997年獲台灣第五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評價

霍剛評價自己 : 「我現在的作品比較緊湊、比較單純、比較內斂、比較有自己。」 [8]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評介其作品 : 霍剛在繪畫技巧的表現上,頗有乃師李仲生的真味。李仲生心象式的抽象,其實技巧相當多樣且機智,印、刮、畫、流……,產生一種緊密、天成的效果。

霍剛的作品,初看極其幾何,但一點都不機械,即使是一條線,很可能是畫出來的,也可能是刮出來的,但更多的是留出來的。所謂的留,就是用其他的色面加以敷蓋,色面與色面之間,就留出了原來的底色,而形成了線。這種多樣的技巧,也就形成畫面豐富的視覺內涵,給人玩味無窮的空間。在個人的觀察中,霍剛的作品「手感」十足,似乎他很少使用「膠帶遮掩」一類的手法;所謂的面、線、形,似乎都是以手繪的方式達成,因此沒有尖銳、冰冷的感覺,反而是充滿了溫情與深沈的內涵。[9]

視頻

2018年6月10日現代抽象畫大師霍剛 巨作登台展覽| 華視新聞 20180611

參考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