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霍城縣:新疆伊犁州的直屬縣(在原伊犁地區),霍城縣地處伊犁河谷西北部的開闊地帶,是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邊境縣。縣境北依天山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為鄰,南與察布查爾縣隔河相望,東與伊寧市接壤,西以霍爾果斯與哈薩克斯坦國為界,邊界線長183公里,具有沿邊、沿路、沿河、沿山的獨特地緣優勢,是中國的西大門,是伊犁的門戶,也是通往中西亞等國的「咽喉」[1]。
霍城縣域南北長120公里,東西寬85公里,總面積5460平方公里,霍城縣轄3個鎮、7個鄉、1個開發區,總人口36.4萬人(2013年),有29個民族。
位置境域
霍城縣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霍城縣域南北長120公里,東西寬85公里,總面積546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80°11′~81°24′,北緯43°39′~44°50′。北依天山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溫泉縣、博樂市毗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隔水相望;東與伊寧縣、伊寧市鄰;西以霍爾果斯河為界與哈薩克斯坦接壤。
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
每逢到「肉孜節」(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宰牲節),或喜慶之日,除了互訪祝福外,到處有歡快的歌舞。「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一種歡慶的娛樂活動,彈唱載舞,熱鬧非凡,體現濃郁的民族風韻。男孩子長到5-7歲,進行割禮。割禮是一件喜事,親朋好友送禮慶賀。青年男女在戀愛階段,男女雙方都不能把對方領回家去,一般在僻靜處談情說愛,竊竊私語,傾訴衷情。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體現出民族特色。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
回族
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敬上「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以米、面為主。逢年過節炸「油香」、「撒子」,做點心等食品。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有做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家常菜和小吃。還喜食醃菜。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回族的節日。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封齋,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古爾邦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牛羊的體態端正,無缺損。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是面類、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那仁是地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飯食,在肉湯里將拉麵或手擀麵煮熟撈出,再加以肉湯、洋蔥、精鹽、熟肉,味道鮮美,獨具特色;喜食抓飯、酥油、牛奶、麵粉調製成的各種食品,以及牛奶、羊奶、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帶有酒香的飲料;奶茶在哈薩克族的主要飲食。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錫伯族
農曆四月十八日日是西遷節,它來源於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2]。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為了鞏固和加強西北地區的邊防力量,從瀋陽一帶選調能騎善射、驍勇強悍的錫伯族官兵攜同家眷共三千餘人,調往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戍邊。當天,將要西遷伊犁和留居故鄉的錫伯族同胞聚居在瀋陽錫伯家廟,為遠征的親人盛宴餞行。第二天清晨,西遷的錫伯族同胞踏上了漫漫征途。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戰勝了飢餓、乾旱、疾病等重重困難,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農曆七月先後抵達伊犁地區。為了紀念這個歷史的壯舉,錫伯族把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作為自己的傳統節日,沿襲至今。每逢節日到來之際,錫伯族人民歡聚一堂,舉行集會、趕廟會、野餐、遊園和各種文體活動,以示慶祝懷念。
視頻
霍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新疆霍城:文化村「就業工場」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南方網,2015-9-10
- ↑ 乾隆諭旨下的錫伯族西遷史 ,搜狐, 201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