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益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霑益站是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霑益區西平街道的一個鐵路車站,郵政編碼655031。本站的舊站房建於1964年,2010年因滬昆線六沾段複線建設而西遷至現址,原址更名為西平站[1],現有滬昆鐵路經過該站,盤西鐵路在該站分歧。現僅辦理客運。車站距離距昆明站167公里,貴陽站472公里,距紅果站94公里,隸屬昆明鐵路局,是三等站。滬昆高速鐵路霑益特大橋在本站北側上跨既有滬昆線。[2]
曲靖市
曲靖市,古稱味縣、南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東部。市境西臨昆明市,北接昭通市與貴州省畢節市,東鄰貴州省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南界紅河州、文山州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地處雲貴高原中部烏蒙山區,主要為喀斯特地貌。小江、牛欄江在西北部匯入金沙江,革香河、可渡河在東北部匯入北盤江,中南部有南盤江及其支流。全市總面積28,935平方公里,人口604.7萬,市人民政府駐麒麟區。曲靖是雲南開發較早的地區,全省第二大城市,省內重要的經濟中心和重工業基地,也是主要的電源支撐點和負荷中心。
歷史
曲靖從石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後,屬於古滇國的腹心地帶。秦始皇時期在境內開鑿五尺道;漢武帝開拓南中,建味縣;三國時期設建寧郡;晉代設寧州,由爨氏家族統治,北周設南寧州;隋至唐天寶年間,屬劍南道;後經過南詔和大理國五百多年的統治,元明清三朝為曲靖路。在南詔滅爨之前的五百多年間,曲靖都是雲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之後中心西移大理,元代時又移到了今天的昆明。
早期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遺址的科學考證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南盤江流域一帶就有人類足跡可尋。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創造文明。前280年,楚將莊蹻率兵入滇,曲靖為古滇國腹心地帶,史稱"靡莫之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五尺道」由四川宜賓(史稱僰道)至曲靖(史稱建寧),將曲靖直接置於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徹底溝通了古滇國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成為"西南夷"部落群中較早開發的區域。
漢唐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開拓南中,置益州郡,轄味縣(曲靖)、牧靡(尋甸)、銅漱(馬龍)、因勞(陸良)諸縣。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南征平定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移庫降都督於味縣(曲靖),統管南中。此時南中包括今雲南全省及川南、黔西部分地域,曲靖至此成為全滇及川南、黔西一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唐天寶七年(748年),南詔滅爨,曲靖為拓東節度使所轄,雲南的政治中心西移大理,結束了曲靖五百餘年的雲南中心地位。
元、明、清
此後,大理國時期在曲靖設石城郡,統轄磨彌等十餘部。元朝改南寧州為南寧縣。南寧縣歷元、明、清三朝,先後為曲靖路、曲靖府治所。曲靖路、曲靖府及南寧縣一直是滇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這長達600餘年的歷史中,中原文化頻頻傳人,官兵移民紛至沓來,寬廣的土地被屯墾,南盤江流域村落密布,人口驟增,商市繁盛,為進一步開發滇東奠定了良好基礎。
民國以後
民國初年,曲靖府廢,同時改南寧縣為曲靖縣。民國37年(1948年),設第二區督察公署。1949年底,盧漢起義雲南全境解放。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此設曲靖專員公署,即曲靖專區。1954年與宜良專署合併為曲靖行政專員公署,"文革"期間設曲靖地區革命委員會,後為地區行政公署。改革開放後,曲靖地區步入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新時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市政建設突飛猛進,中心城市的位置越來越突出。
1997年5月6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曲靖撤地設市,10月中下旬,曲靖市第一次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相繼召開,11月7日,曲靖撤地設市正式掛牌,轄8縣1市1區,139個鄉鎮,掀開了曲靖歷史新的一頁。
地理
市內主要山脈有烏蒙山、梁子山,主要河流有南盤江(珠江上游)、牛欄江等。自古以來便是進入雲南的陸地要塞,史稱「入滇鎖鑰」。
全市最高點海拔4017.3米;最低點海拔695米,相對高差3322.3米;平均海拔1881米。
參考文獻
- ↑ 陳雲峰; 盛明祥. 一個人的車站 一個人的夢. 新華網雲南頻道. 2013-03-12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
- ↑ 王海龍. 滬昆高鐵雲南段控制性工程霑益特大橋轉體成功. 雲南網. 2014-09-10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