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檀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檀香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25695&sid=55648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青檀香 漢語拼音:Qīnɡ Tán Xiānɡ |
青檀香,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trilobus(Thunb.)DC.的莖葉。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遼寧、陝西等地,尤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見。具有除濕通痹,溫中止痛,消腫祛瘀之功效。常用於去風除痹,諸風麻痹,痰濕流注,關節疼痛,溫中散寒,緩急止痛,胃痛及發痧氣痛,跌打損傷,無名腫痛,被蟲、蜈蚣咬傷等症。[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青檀香
拼音名:Qīnɡ Tán Xiānɡ
別名:青藤香(《陽春縣誌》),青風藤(《四川中藥志》),小葛藤(《中國經濟植物志》)。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莖葉。10~11月採收。
化學成分
木防己的葉含生物鹼木防己里定鹼和異波爾定鹼。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藥志》:"去風,除濕,消腫。治諸風麻痹,痰濕流注,腳膝瘙癢,胃痛及發痧氣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泡酒服。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複方
治大頭風、頭腫:青檀香葉、山慈姑、母豬藤葉、上樹蜈蚣。煎水外洗,病重者搗爛敷患處。(《四川中藥志》)[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相關論述
- 1、《四川中藥志》:「祛風,除濕,消腫。治諸風麻痹,痰濕流注,腳膝瘙癢,胃痛及發痧氣痛。」
- 2、《四川中藥志》:「治大頭風、頭腫:青檀香葉、山慈姑、母豬藤葉、上樹蜈蚣。煎水外洗,病重者搗爛敷患處。」
形態特徵
木防己又名清風藤、瞞鼓藤、白金絲蛇、大腸藤、箍籮藤、水膏藥、小青藤、糯米藤、小金葛、小葛子、苦藤、綿紗藤。木質藤本。嫩枝密被柔毛,老枝近於無毛,表面具直線紋。單葉互生;葉柄長1-3cm,被白色柔毛;葉片紙質至近革質,形狀變異極大,線狀披針形至闊卵狀近圓形、狹橢圓形至近圓形、倒披針形至倒心形,有時卵狀心形,長3-8cm,少數超過10cm,寬1.5-5cm,先端漸尖、急尖或鈍而有小凸尖,有時微缺或2裂,基部楔形、圓或心形,邊全緣或3裂,有時掌狀5裂,兩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有時兩面近無毛。聚傘花序單生或作圓錐花序式排列,腋生或頂生,長達10cm或更長,被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淡黃色;萼片6,無毛,外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2mm,內輪闊橢圓形,長達2.5mm;花瓣6,倒披針狀長圓形,先端2裂,基部兩側有耳,並內折,長1-2mm;雄蕊6,較花瓣短;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退化雄蕊6,微小;心皮6。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或藍黑色,長7-8mm。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遼寧、陝西等地,尤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見。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灌叢、林緣、路邊或疏林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