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黛,中藥名。為爵床酬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等作用,在古代亦常用於印染布匹、畫眉等。主產於福建、雲南、江蘇等地。其主要用於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咽痛口瘡,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等。
中藥特性
入藥部位:爵應酬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
性味:咸,寒。
歸經:歸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
主治: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用法用量: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炮製方法:
1.青黛:揀去雜質,過羅。
2.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缽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注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澱後,倒去清水,然後將沉澱之粉末,傾倒於鋪上白紙的篩內,曬乾,研細。
生理特性
1.馬藍,多年生草本,高30-1750px。干時莖葉呈藍色或黑綠色。根莖粗壯,斷面呈藍色。地上莖基部稍木質化,略帶方形,稍分枝,節膨大,幼時被褐色微毛。葉對生;葉柄長1-100px;葉片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375px,寬4-200px;先端急尖,微鈍頭,基部漸狹細,邊緣有淺鋸齒或波狀齒或全緣,上面無毛,有稠密狹細的鐘乳線條,下面幼時脈上稍生褐色微軟毛,側脈5-6對。花無梗,成疏生的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葉狀,狹倒卵形,早落;花萼裂片5,條形,長1-35px,通常一片較大,呈匙形,無毛;花冠漏斗狀,淡紫色,長4.5-137.5px,5裂近相等,長6-7mm,先端微凹;雄蕊4,2強,花粉橢圓形,有帶條,帶條上具兩條波形的脊;子房上位,花柱細長。蒴果為稍狹的匙形,長1.5-50px。種子4顆,有微毛。花期6-10月,果期7-11月。生于山地、林緣潮濕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2.蓼藍,一年生草本,高50-2000px。莖圓柱形,分枝或不分枝,無毛,具明顯的節。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基部有鞘狀膜質托葉,淡褐色,先端截形,邊緣長睫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200px,寬1.5-137.5px,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有緣毛,干後兩面均藍綠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緊密;苞片鐘形,近革質,有睫毛;花小,紅色,花被5裂,裂片倒卵形,淡紅色;雄蕊6-8;雌蕊1,花柱不伸出,柱頭3叉。瘦果橢圓狀三棱形或兩凸形,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9月,果期8-10月。野生於曠野或水溝邊。多為栽培或為半野生狀態。
3.菘藍,二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5-4 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具柄;基生葉藍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1-4厘米,基部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萼片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2.5毫米;花瓣黃白,寬楔形,長3-4毫米,頂端近平截,具短爪。短角果近長圓形,扁平,無毛,邊緣有翅;果梗細長,微下 垂。種子長圓形,長3-3.5毫米,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喜溫暖怕水澇。[1]
中藥化學成分
1、從馬藍製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isdirubin),靛藍(indigo),異靛藍(isoindigo)。
從蓼藍製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靛藍,N-苯基-2-荼胺(N-phenyl-2-naphthylam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蟲漆蠟醇(lac-cerol),靛甙(indican),松藍甙(isatan)B,色氨酮(tryptan-thren),青黛酮(qigdainone)。
從木藍製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
從菘藍製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靛藍,色氨酮,青黛酮,靛紅(isatin),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
2、青黛主含靛藍(indigo,indigotin)。因產地、原料及製取方法不同,產品中含靛藍量差異很大,據分析江西的一些樣品含靛藍量為1.68%-4.16%,個別「靛花」的含量為6.36 %;又謂一般樣品含靛藍量為0.36%-4.13%,個別「靛花」的含量為8.27%。靛藍糸由植物中所含靛甙(indican)或菘藍甙(isatan B)先水解為吲哚醇,再經空氣氧化而得。另含靛玉紅(indirubin),鮮馬藍、干馬藍分別含0.542%、0.143%,鮮菘青、干菘青分別含0.16%、0.316%。青黛中含靛中含靛玉紅約0.2%。
藥理作用
1、抗腫瘤:青黛成分靛玉紅200mg/kg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連續7天,對大鼠癌W256實體瘤有抑制,10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肉瘤-180(S180)有抑制作用。靛玉紅50mg/kg灌胃,連續10天,對小鼠Lewis肺癌有抑制作用。靛玉紅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使骨髓白細胞急驟減少,電鏡觀察有大量變性壞死細胞,而且均屬幼稚粒細胞,都是以腫脹、溶解性壞死方式時進行的,細胞質、細胞核都有明顯破壞。靛玉紅200mg/kg腹腔注射連續3-5天,對(3H-TdR)摻入大鼠W256瘤組織脫氧核糖酸(DNA)的抑制率為46%,但不抑制3H-尿嘧啶核苷(3H-UR)摻入瘤組織的核糖核酸(RNA)和3H-苯丙氨酸摻入瘤組織的蛋白質。體外試驗,靛玉紅在低於3×10(-6)mol/L濃度,對大鼠W256、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小鼠肝癌(HepA)均能抑制3H-TdR的摻入癌細胞,而對再生肝細胞抑制作用很小,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L1210)細胞的核酸和蛋白質合成均無影響。靛玉紅4μg/ml濃度對TdR摻入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細胞有抑制作用,對急粒TdR的摻入抑制更強,說明靛玉紅對DNA合成更活躍的增殖細胞具有更大的抑制和殺滅作用,但對TdR摻入幼稚淋巴細胞無抑制作用。
2、對白血病細胞的作用:藥理研究初步表明,靛玉紅有破壞白血病細胞的作用。從超微結構形態來看,在靛玉紅作用下,變性壞死的細胞多呈腫脹、溶解性壞死。實驗中發現靛玉紅能增強動物的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能力。單核巨噬系統在機體免疫反應中起一定的作用,故靛玉紅的抗癌作用可能與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有關。
3、抑菌作用:色胺酮經抗真菌試驗,為抗皮膚病真菌的活性成分,對羊毛狀小孢子菌、斷髮癬、石膏樣小孢子菌、紫色癬菌、石膏樣癬菌、紅色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為5μg/ml。
產地
1.馬藍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蓼藍分布於遼寧、河北、陝西、山東等地。現東北至廣東均有野生或少有種植。
3.菘藍主產於新疆、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
相關論述
1.《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2.《本草拾遺》:「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3.《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厥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4.《本草蒙筌》:「瀉肝,止暴注,消膈上痰水,驅時疫頭痛,斂傷寒赤斑,水調服之。」
5.《本草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6.《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瘛、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寒疝。」
7.《本經逢原》:「治溫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
8.《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9.《嶺南採藥錄》:「可塗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10.《開寶本草》:「青黛,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淀,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11.《本草衍義》:「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魚、松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