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炮台(李文兵)
作品欣賞
靜默的炮台
來看大沽口炮台,是提前沒有計劃的,只是想去看看航母,順道而已。
起初,我對這裡沒什麼印象,只知道打了敗仗,然後丟了天津,再是北京。似乎和晚清所有的戰爭一樣,打了、棄了、敗了、賠了,等列強們滿意了,兜里揣足實了,皇帝還是皇帝,太后還是太后,慶功賞爵,王公大臣們該吃吃,該玩玩,所有戰爭的傷痛留給老百姓,留給承載億萬生靈的蒼茫大地和滾滾東流。所有的一切,最終只是歸於一句:軟弱無能的政府和殘暴野蠻的列強。
大沽口的生命,由朱棣遷都而始,因辛丑條約而終,無關民生,只關皇權。對這裡發生的四次海戰,我一直很難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是勝得悲壯還是雖敗猶榮,不過,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從這裡開始,國之門戶盡失,隨後便是一路悲歌,一路鮮血,以及一長串不平等條約。皇權的逃竄引發舉國的逃竄。
皇帝逃跑的路上一定是煙塵滾滾,沽口到天津的戰場上一定是煙塵滾滾,京城的皇家園林里一定是煙塵滾滾,紫禁城的院落里也一定是煙塵滾滾。只是,皇權依然高貴,依然錦衣玉食,依然看不見這煙塵滾滾。終於,圓明園沒了,難以計數的國寶沒了,大沽口炮台也沒了。我開始思慮,如果朱棣可以預見這樣的結果,還會選擇遷都北京嗎?會選擇大沽口為海上屏障嗎?然而,歷史的選擇總能讓人們的臆想和揣度變得滑稽不堪,僧格林沁在1858年整修炮台時又怎麼會想到,他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高處的「威、鎮、海、門、高」五座炮台竟如此不堪一擊。如果他在天有靈,又會做何感想呢?
我總想假設歷史,可歷史真實發生和記憶的,卻只是眾生相貌。
皇權的無所顧忌和百姓的無所依存,勢必造就皇權只服務於皇族,百姓只依附於家族,有家無國,各自相安。於是,管你誰是皇,誰會亡,百姓依然無動於衷。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入侵,只要不殺自己的妻兒老小,百姓都不在乎,只要破壞的是皇家的東西,百姓更是歡欣鼓舞。事實證明,我不得不慶幸列強們的野蠻和無知,當中國的民眾帶領他們去砸開皇家的大門時,他們以為是民眾貪婪、懦弱;當中國民眾跟着他們喝彩吶喊時,他們以為民眾愚昧、昏沉。終於,屠刀轉向了民眾,在一片驚愕與慌亂中,最先鎮定下來的,也一定是痛得最深的。終於,家國情懷凝然一體。我不得不說,20世紀最初的幾年,一定是中國近代最幸運的幾年,因為面對列強的炮火和蹂躪,中華文化在這個時間被穩固,中華精神在這個時間被凝練。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救國救民的思想才得以成為主流,與以往歷史上的抗爭不同的是,這種抗爭不為忠君,只為救民。到此時,中國才算真正有了人本的概念。
我一直在克制去責備誰,只想在歷史之外來點隻言片語。中國的近代史總是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第一次接觸這些戰爭,我就驚訝於士兵的數量,區區幾千人便可以輕而易舉長驅直入,在數十萬清軍的堵截下如入無人之境。到底是何等的堅船利炮,讓這些在面對數十萬太平天國及義和團義軍時兇狠無比的將領和士兵變得手足無措。每一次戰役,總有一些人臨陣脫逃,也總有一些人急於和戰爭撇清關係。皇帝眼中裝着的是家天下,將領眼中裝着的是家兵,這些大員們最大的默契便是戰則無功,不戰無過。於是,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南洋水師未出一兵;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口炮台全軍覆滅,北洋水師未出一兵……這樣的例子太多,已讓我咬牙切齒。我不禁想問,怎麼忍心看着同胞慘死而袖手旁觀呢?我似乎又聽到一個聲音,遙遠而昏沉,戲謔而鮮恥:我不會眼睜睜地看着你死去,我會把眼睛閉上。在這些大員心中,實力相當的同僚是比外敵更大的敵人,死了才足以歡欣鼓舞。我不禁想起了鄧世昌,那個至死還在相信為國而戰的勇士,只不過成為個把大員邀功請賞的工具和政治博弈的籌碼,那個滿腔激情卻無力統軍只能以死謝罪的丁汝昌,臨死還在向自己的私主一邊表着忠心一邊推卸責任。一個國家的精神寄托在了幾個人的私念之上,我們很難再找到民族的脊樑。再可歌可泣的個人英雄,又怎能抵得過民族和國家的渙散呢?我甚至在想,那些個人英雄是怎麼活到大戰前夜的呢?又有多少這樣的英雄死在了戰前的同胞內鬥中呢?我不得而知,只是這個曾屹立東方的泱泱大國轟然倒地,任人踐踏和盤剝。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會承認是洋人打敗了中國。
我想要登上威字炮台去看看,被告知正在維修,便在圍欄的外面看了看。炮台依然高聳,只是海已不在。我猜想當年從這裡發出的每一發炮彈,一定是夾雜着民族的仇恨咆哮着撲向敵艦的,那聲音一定是震天撼地的,只為喚醒這個沉睡已久的民族。
如今炮台還在,靜默地看着身邊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靜默地看着曾經的戰場被填為平地。
靜默……前方已無戰事,唯有靜默。靜默?
作者簡介
李文兵,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