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我舒慶春先生筆名。更常用老舍作為筆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意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倖免於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

人物生平

曾任小學校長(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小學)、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舒慶春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鬚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讚譽,受到人們的喜愛。"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鬚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其中《茶館》極為著名。 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老舍在倫敦大學

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關單位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為老舍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創作生涯

1918年老舍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夏,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從事文學創作。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這標誌着老舍文學創作道路的開端。接着,又發表了《趙子曰》 《二馬》,從而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衝擊着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醜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他作出了新的抉擇。

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餘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 ,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鬥、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 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 ,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 、 《離婚》 、 《牛天賜傳》 。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 《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鬥是不行的.。

老舍在寫作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別妻拋子,只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 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協"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緻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 《王家鎮》 《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 《歸去來兮》 《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鬚溝》 。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享年67歲。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着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鬆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 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面的課程。課餘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 《貓城記》 (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 (1935)、 《我這一輩子》 (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着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回國不久,老舍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大多收入《趕集》(1934)、《櫻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幾篇,留有"隨便寫笑話"(《我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嚴肅、富有社會意義的篇章。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文,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雜文。這些詩文,以輕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對於日本侵略陰謀下祖國命運的關切和焦慮,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從1935年起,還著文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後來將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車》(1937)一書。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刊上,他成為文壇上一位活躍的作家。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9月起在《宇宙風》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敘述了一名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希望以個人的奮鬥改變自己卑賤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扎,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着幻想的破滅,他對於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喪失殆盡。作家以嚴峻的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他從自重自信到自甘墮落,也就是他為生活所毀滅的過程--祥子個人的不幸命運,是個意義深廣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餘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干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抗戰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 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霉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閒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準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鬥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緻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衝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着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 ,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創作風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緻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範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 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老舍在茶館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範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繫。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範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 (1980)、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 《老舍論創作》 (1980)、 《老舍論劇》 (1981)、 《老舍曲藝文選》 (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

相關事件

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在大雜院裡度過的童年生活使老舍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從小就喜愛流傳與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這些都是他將來傾向與寫作平民生活和長於話劇創作的生活基礎。

1918年老舍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任校長。"五四"對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選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從事文學創作。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這標誌着老舍文學創作道路的開端。接着,又發表了《趙子曰》《二馬》,從而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鬥、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在濟南這座溫和樸實的古城裡,老舍和普通的教員、記者、車夫、廚子、說唱藝人、民間拳師為友,汲取民間養分,創作了4部長篇小說-《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以及散文《趵突泉》《濟南的冬天》《濟南的秋天》等,並翻譯發表了大量外國文學。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1934年秋,赴青島任山大中文系教授,講授高級作文、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文學概論等。期間,他結識了當時聚集在青島的許多文朋詩友。1935年,老舍與洪深、王統照、臧克家等朋友一起發起在《青島民報》附出《避暑錄話》周刊,題名語意雙關,一是避時令之暑,二是避"當局"之"暑",所刊詩文俱出名家,不但文字生動活潑,常有精美之作,而且立意精到,令讀者刮目相看,於是在青島一紙風行,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從濟南到青島,老舍除了教書便是寫作,寫下了6部長篇小說:《大明湖》(原稿在"一·二八"戰火中被毀)、《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祥子》,以及多篇中短篇小說。《駱駝祥子》完成於1936年夏,發表於同年9月至翌年10月的《宇宙風》,1939年由上海人間書屋出版單行本,1943年後被譯為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是老舍的代表作。

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山東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期間老舍大女兒在濟南出生,起名舒濟。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炮聲使老舍無法再埋頭於創作。 8 月 1 日 第三個小女孩舒雨出生後,青島形勢危急。在接到齊魯大學文學院的聘書後,全家搬到齊大校內現在的常柏路 11 號。 11 月 15 日 ,日寇炸毀黃河鐵橋,濟南危在旦夕。決不能當漢奸,堅決去抗戰,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別妻兒,離開常柏路 11 號溫馨的家,奔向武漢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 在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革"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緻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王家鎮》《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抗戰勝利後,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為我國民間第一批文化人應邀赴美國訪問和講學。在美國,做了多次公開演講,為增強大洋彼岸的人們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學,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在此寫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和另一部長篇小說《鼓書藝人》還有《斷魂槍》。還協助美國友人翻譯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規模最宏大的作品,約一百萬字。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種人物,特別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展開錯綜複雜的畫面與情節的描寫,表現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經歷,以及他們在幻想破滅後,終於覺醒,堅決抗戰的過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漢奸的無恥,也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悶,以及下層市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和決心。包含着老舍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留下了一座偉岸的紀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鬚溝》。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 。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終年67歲。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誌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月牙兒》《趕集》《櫻海集》《東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其中有大量被選入教育課本。

書集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29,人間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老舍集》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當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祥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1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鬚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雞》 《我的母親》 《養花》 《我們家的貓》 《濟南的冬天》 《林海》《草原》《四世同堂--開學的日子》《斷魂槍》《茶館》一共六十多本小說

被錄入小學課本

《草原》小學冀教版五年級下冊10課 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1課

《我們家的貓》小學冀教版四年級下冊6課

《北京的春節》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6課

《母雞》小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15課、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

《濟南的冬天》小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12課

《養花》小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14課、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複習1課

《林海》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選讀課文1課

《我的母親》小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11課

《祥子買車》小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13課

《貓》小學語蘇版五年級下冊6課、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5課

老舍之死

迫害至死

文革開始的時候害死了偉大的老舍先生。

1966年夏天,"文革"風暴呼嘯而至,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頃刻間陷入一場空前浩劫。

8月23日,老捨去北京文聯"參加運動",受到了"造反派"和"紅衛兵"的批鬥。他們將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到老舍頭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臨到頭上,老舍毫不猶豫,平靜而堅定地選擇了死亡。

8月24日凌晨,年近古稀遍體鱗傷的老舍先生獨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來到德勝門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邊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個夜晚,然後步入湖水自盡。沒有人知道,在老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坐在太平湖邊都想了些什麼。 七絕·舍予四十四年祭


胡德棒

太平湖靜暗流洶

孤影岸邊隔日空

舍予百花別小院

古稀苦悶葬心中

他曾經說過:"我是文藝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沒有大將的韜略,可是小卒該作的一切,我卻做到了。以前如是,現在如是,希望將來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上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北京太平湖

老舍自殺的太平湖現已不在,老舍的兒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後的兩天》中說過:"太平湖悲劇發生12年後,有一次,我偶然打開一張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圖,竟一下子找到了父親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於北京舊城牆外的西北角,和城內的西直門大街西北角的觀音庵胡同很近很近,兩者幾乎是隔着一道城牆、一條護城河而遙遙相對,從地圖上看,兩者簡直就是近在咫尺。觀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這裡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親為她買的。我恍然大悟:'父親去找自己可愛的老母了'。太平湖過去蘆葦叢生,充滿野趣,後來湖水被填平了,建成了北京地鐵修理總廠,今天即使尋得到舊處,也見不到湖面。"

軼事典故

老舍四十自擬小傳

舒慶春,字舍予,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亦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時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閒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也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收穫,並不着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也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不過,已不可能。

諾貝爾文學獎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為文學大國,始終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見以外,還因為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術上的難題。而老舍當時在中國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譯介最多的,連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程序也很複雜,先是由國際著名學者進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幾百人,然後層層篩選,最後剩下5位候選人,再由評選委員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後5名還有他;秘密投票結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國已經進入了"文革"高峰。各國謠傳老舍已經去世,瑞典就派駐華大使去尋訪老舍下落,又發動其它國家進行聯合調查,中國官方當時對此沒有答覆(編者注:老舍死於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斷定老舍已經去世。由於諾貝爾獎一般不頒給已故之人,所以評選委員會決定在剩下的4個人中重新進行評選,條件之一,最好是給一個東方人。結果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為烏有!"舒乙感慨,沉默,這個悲哀的事實是在當年慶祝川端康成獲獎宴會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來的。舒乙同時列舉出兩個證人:一個是瑞典大使館文化參贊。另一個是已故作家蕭乾的夫人文潔若。蕭乾夫婦曾經到過瑞典,證實過此事。但經過證實,當時進入五名候選人名單的其實並非老舍,而是沈從文。經過評委會的一致評選-川端康成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舒乙,曾經是攻讀林產化學工藝木材水解專業,而在自己的父親的死後,卻選擇了從事文學工作。依靠父親生前的成就和聲譽,獲得了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的職務。可當老舍顛沛流離的時候,他的妻子和兒子舒乙都和他劃清界限,展現了其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個人生活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滿族正紅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強,向母親提出要上學,將來憑本事吃飯。就這樣,她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女子分校和北京師範大學讀書。老舍24歲時去英國東方學校教漢語。後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學教了半年 書,1930年回國,住在好朋友白滌洲家。

老舍一家合照

1930年,北師大音樂老師帶胡絜青到白滌洲家中,請老舍到北師大講演,老舍欣然應允,這是胡絜青與老舍的第一次見面。爾後,朋友們便極力撮合這門婚事。後來,老舍回濟南教書。放寒假時,他給胡絜青寄來一封長信,介紹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說:"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像個日本少女,你不愛吭聲……你我都是滿族人,生活習慣一樣。你很好學,我對外國名著、外國地理、歷史、文學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語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還在信中提出"約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窩頭,如果天天想坐汽車就別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學一門專長;第三,不許吵架,夫妻和和睦睦過日子。 老舍還說:"我沒有歐洲人的習慣,出去時,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着打傘,我不干。如果心裡有氣,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願建立一個互相友愛、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後,老舍一天去一封信,連續寫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與老舍第一次擁抱,是在中山公園後面的小沙灘。這是在那個守舊的年代,兩人做出的"大舉動",也是他們人生道路上同風雨、共患難的開始。 1931年夏天,在燈市口一家三層樓的旅館裡,在羅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結了婚。結了婚後的第二天,老舍對胡絜青說:"我有一句話必須說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兒不言語,抽着煙,千萬別理我,我是在構思,絕不是跟你鬧彆扭,希望你別打擾我。"他又說:"咱們要和睦相處,決不能吵架拌嘴。"這句話成為老舍夫婦恪守的信條,他們共同生活了35年,從沒有紅過臉。

老舍故居

倫敦故居

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倫敦教過5年書,其間住在聖詹姆斯花園31號,現掛有英國專門用來標記故居的藍色門牌,受英國政府保護。

北京故居

從丹柿小院--老舍北京故居

1949年到1966年老捨去世,他居住在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是一座栽着柿子樹的四合院,被稱為"丹柿小院"。後被國務院改建為老舍紀念館。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領導及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出席,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老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目前,老舍故居已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故居

老舍濟南故居一處在濟南南新街54號,保存完整,已成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辦公樓。

老舍來濟南時第一年還是單身,學校安排他住在辦公樓二樓西頭陽面第一個房間居住,包括《濟南的冬天》在內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誕生於此,以濟南為背景的20萬字長篇小說《大明湖》也誕生於此。1997年老辦公樓意外失火被毀,後按原外觀重建。老舍一生67年,他先後在北京度過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國5年、新加坡1年,山東7年(上個世紀30年代)---濟南4年半、青島2年半,漢口半年,重慶7年半,美國4年。然而,在老舍的散文里沒有寫過紐約,也幾乎沒有寫過倫敦(寫了一點留英回憶)、新加坡,寫漢口、重慶、成都的極少,寫青島的有二三篇,就是第一故鄉北京也寫的不多;唯獨濟南,他不但寫了,而且是長長的系列,而且,寫得那麼動人,富有詩意!這實在是老舍寫作中一個奇特的現象。

如今在濟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與濟南陳列館"。

老舍家人

老舍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老舍夫人胡絜青是滿族正紅旗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自幼酷愛文藝,嗜繪畫書法。曾受著名畫家汪采白(汪禮祁)、楊仲子孫誦昭影響,1938年結識齊白石,1950年正式拜師齊白石,深得教誨並受器重。1931年與舒舍予(老舍)結婚,隨老捨去各地,在大小師範院校教授文學課。1958年受聘於北京中國畫院,為一級美術師。歷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滿族書畫研究會會長、北京文聯顧問、中國畫研究會顧問、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顧問等。

老舍名言

1.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鋒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會生鏽。

2.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儘管不象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紙簍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裡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3.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許就能成個好作家了。

4.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5.沒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是沒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鄉本土活不下去,而且無論在哪裡也活不下去。

6.一個作家實在就是個全能的演員,能用一枝筆寫出王二、張三與李四的語言,而且都寫得恰如其人。

7.最偉大的犧牲是忍辱,最偉大的忍辱是反抗。

人物評論

老舍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劇本、散文、詩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詞、古詞和舊體詩等),幾乎什麼形式都涉及了。已經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總共有一千萬字之多。談現代長篇小說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顧現代諷刺幽默精神,離不開它;講到中國話劇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繞開老舍;而要認認真真地總結中國現代白話的歷史,想像我們每個人今天嘴裡說的或筆下寫的現代語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視他的存在。

可以說,老舍的作品的確稱得上是"經典":它的一以當百、一以當千的無可爭辯的分量;他在歷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無法逾越的典範性、代表性;產生的時候是重要的,之後又擁有持久的影響力,一代一代有它的讀者,甚至迷戀者;它值得人們再三回味,可以不斷感受、不斷驗證,不斷有新的發現,即所謂說不完的莎士比亞,具有永恆的魅力。他的《勞動最有滋味》 、《養花》 、《貓》 、《濟南的冬天》 、 《茶館》相繼被收錄在中小學生課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