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洲地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洲地理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州,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歐洲相望。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羅河(赤道向北)和剛果河(中非)流域主宰,總計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積。

非洲: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佛得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千米,東西約長7403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僅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概括: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州,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鬱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舌爾群島(Seychelles)、索科特拉島(Socotra)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科摩羅(Comoros)、毛里求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Ascension)、聖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維德角(Cape Verde)、比熱戈斯群島(Bijagos Islands)、比奧科(Bioko)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島(Sao Tome and Principe);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Azores)、馬德拉群島(Madeira)和加那利群島(Canary)。

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居民:

10億(2009年),約占世界總人口15%。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26%,預計2050年將達20億人。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2%,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0%,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1%,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占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自然環境:

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占全洲面積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尼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長約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複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大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面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那裡很炎熱!

自然資源:

非洲礦物資源豐富,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大。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鈮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估計占世界總儲量12%左右。銅主要分布在贊比亞與扎伊爾的沙巴區。非洲南部的黃金和金剛石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納、津巴布韋和扎伊爾,金剛石主要分布在扎伊爾、南非、博茨瓦納、加納、納來比亞等地。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鋰、鐵、錫、石棉等。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21%。

地形:

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里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本大陸最高點為乞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海拔5895米,最低處為吉布提(Djibouti)的阿薩勒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米。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較高地區與西部和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高的廣闊高地在埃塞俄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米。往南,東非高原在肯尼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米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乞力馬札羅山;肯尼亞山,海拔5200米;梅魯(Meru)火山,高4566米;埃爾貢(Elgon)山,高4321米。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米,在剛果(金沙薩)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並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裡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米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米高。

本大陸南部高原區的北面和西面的總趨勢是向剛果、尼日和尼羅河等流域的低地傾斜。唯一有900米高度以上的大面積區是在重疊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這裡穩定的花崗岩形成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的內陸高地由上古結晶岩石塊構成,也只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的高度,後者還延伸至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境外,在尼日利亞喬斯高原(Jos Plateau)、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的阿達馬瓦(Adamawa)區域以及喀麥隆高地等處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濱和塞內加爾、岡比亞、伏塔以及尼日-貝努埃(Niger-Benue)河等處盆地均有廣闊的低地區域。蘇丹的達爾富爾(Darfur)高地區和喀麥隆山的高地原先均為火山活動所形成,也是造成東非的斷裂和火山活動的同樣張力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體系構成本州最觸目最具特色的地形。與此形成相關聯的是火山性活動,從而造成東非大多數的高峰,包括乞力馬札羅山,該山雖靠近赤道,山頂卻終年積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時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發生。在基武湖(Lake Kivu)東北面的維龍加(Virunga)山脈有周期性的噴發(約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約延伸6437千米,其路線由東非許多湖和鄰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標誌出來。朝南,在馬拉維裂谷的邊沿可清楚看見這裡有一大硬斷塊沿著平行斷層塌陷,構成尼亞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長584千米,寬卻從未超過80千米,湖最深處達704米。裂谷沿着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達靠近莫桑比克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納入魯夸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該裂谷的亞分支有姆韋魯(Mweru)湖和烏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數沿大裂谷路線出現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們一般都非常深,與峽灣極為相似。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湖,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據海拔1134米高原上的一個淺凹窪,該高原位於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間。湖水系最深處僅82米,但面積卻達69485平方千米,是次於裏海和蘇必利爾湖的世界第三大湖。[1]

參考文獻